谨防冬季血压“失控”
皖西日报
作者:顾盼盼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3%左右,而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冬季气温较低,特别是遇到大风降温天气,寒冷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从而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同时也增加了脑出血发作的风险。
随着冬季的到来,高血压患者面临着血压控制的严峻挑战。冬季血压易“失控”的现象,给高血压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全面的冬季高血压管理指南,帮助您安全、平稳地度过寒冷的季节。
有相关研究显示,血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通常表现为秋冬高、春夏低。在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逐渐下降,血管受冷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温度的降低会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而且,室内外温差较大,也会造成血管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幅度明显增加,脉压差加大,引起血压升高。在夏季气温较高,出汗多,血容量下降,血压会降低,而在冬季因排汗减少,饮水量减少,血容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那么冬季该如何应对血压变化呢?防寒保暖是基础,随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寒冷大风的天气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室温以18-26℃为宜,避免过冷或过热。若需要外出时,高血压患者应特别注意头部、颈部、脚部等重要部位的保暖。出门时佩戴帽子、围巾、手套,选择保暖性能良好的鞋子,且不宜马上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寒冷的室外,需要逐渐适应室内外的温差。
冬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减少盐的摄入,每日食盐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橙子、菠菜等,以增加钾的摄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选择低脂、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豆类、瘦肉等,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这些都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冬季虽然寒冷,但仍应坚持适度的运动。一般建议在阳光充足、温度相对较高的时段进行锻炼,比如上午10点至下午3点之间,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频率可以维持在3-5次,每次大约半个小时左右。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生活节奏要规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在7-8小时,中午可适当午休30分钟至1小时,这样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血压稳定。
情绪是影响血压的因素之一,当情绪激动时,血压就会蹭蹭往上涨,在冬季高血压患者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可以通过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保持心理平衡,尽量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引起血压的变化。
再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按时吃药,尤其在冬季千万别自己随便更改剂量或者擅自停药。定期监测血压是掌握血压变化的关键。一般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做好记录。如果发现血压波动较大或出现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在冬季有一年中较重要的两个节日——元旦和春节,节假日期间容易发生暴饮暴食、吸烟喝酒、熬夜等不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会增加血压波动的范围及频率,引起脑出血、心脏病等。因此,节日期间要尽量避免大鱼大肉等饮食方式、熬夜打牌等作息模式和因聚会等产生互相攀比造成心态失衡等情况,从而降低血压波动,减少心脏病、脑卒中等疾病带来的健康风险。
冬季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时期。通过注意保暖、适度运动、合理饮食、规律作息、按时吃药、定期监测和保持良好心态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高血压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平稳度过寒冷的冬季。请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自我管理,是保持血压稳定的关键。 (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顾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