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产业融合发展 全域旅游提质增效
皖西日报
作者:陶闻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陶闻
六安市立足资源禀赋,加快文旅、交旅、农旅、水旅、商旅、体旅、林旅等产业融合,发展全域旅游,逐步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六安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今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1.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87%和26.68% 系统思维,“高起点”推动全域旅游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眼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坚持系统谋划。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文旅强市建设 深化农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6个指导性文件,编制《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实施《六安市全域旅游交通集散体系规划》《六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构建大别山红绿交融、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奠定坚实基础。优化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健全融合发展重大问题协调推进机制,对接会商30次,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左右联合的全域旅游发展工作格局。整合交通、水利、和美乡村等资金90亿元,支持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启动编制《六安市文旅融合业态发展指引》,提升打造一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成果转化,宣传推广一批亮点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融合发展精品案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动项目建设。突出项目为王、投资为纲,打造高质量文旅精品项目。紧盯大企业、大项目,开展精准招商,提升项目落地成功率。成立六安市文旅产业发展投资公司,整合全市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全市纳入省文旅重点项目库项目70个,年度计划投资48.54亿元,完成投资39.6亿元。先后建成运营大别山欢乐谷、美上心田·艺术家村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获评全省文旅产业“十佳落地项目”3个。 融合发展,“高能级”培育产业体系 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多业态融合,促进理念、机制、业态、模式等方面创新,挖掘文化价值,壮大旅游经济,带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文化+旅游。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创新打造“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旅游品牌,获评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9个、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74个。农业+旅游。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开发采摘垂钓、农耕研学等深度体验业态。美上心田·艺术家村对传统村落提升改造,根据季节延伸“观光田”“研学田”“丰收田”等多元化产业链,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实现“传统村落”变“艺术村落”。水利+旅游。开发特色水旅融合产品,满足广大游客亲水乐水的旅游需求。万佛湖依托“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体,精心设计“一岛一品”,提升岛屿亮化、特色文化演艺、特色美食小吃、游船装饰等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单位。林业+旅游。完善森林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发展森林康养、森林研学、自然教育等森林旅游项目。铁冲乡依托得天独厚的万亩杜鹃花资源优势,将“赏花经济”和乡村旅游有效衔接,打造“望春谷”“杜鹃岭”等特色景点,擦亮铁冲乡“四季花海”旅游名片,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气象+旅游。挖掘利用云海、日出、星空、雪景等资源,为旅游产业发展赋能。大别山主峰云海、大别山房车营地露营、望九重观景、明都·花开半朵“霍膳”美食成为游客避暑休闲、康养旅居的打卡点,太阳乡获评“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深化改革,“高品质”营造旅游环境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旅游环境,着力营造“人人都是文旅推荐官,人人都是形象代言人”的旅游环境。夯实“融”的基础。构建“1+N”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体系,新改建旅游驿站56个、特色观景台137处、停车位5.2万个、旅游厕所490座,41个景区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中国·红岭公路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典型案例。完成800个“微创意 微改造”提升,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环境。优化“融”的服务。扎实推进“人人都是迎客松”志愿服务活动,选树典型人物3名、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案例1个,强化示范引领。提升我市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民宿、星级饭店等品质和服务,以“风光无限、服务无边、设施安全”为主题,推进“极致服务看六安”活动,系统提升我市旅游服务质量和本质安全水平。擦亮“融”的品牌。及时总结推广融合发展经验做法,构建全方位文旅传播体系,扩大六安文旅传播声量。在中央级媒体连续推出高质量报道,《安徽六安:“旅游+”加出全域旅游新格局》等推文在新华网、人民网阅读量达百万人次,进一步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品牌。 规范管理,“高水平”守牢安全底线 坚持综合协调、部门联动,提升统筹能力和治理水平,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完善市文化市场和旅游安全生产专项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明确17个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每季度常态化组织安全形势会商分析,结合新业态监管需要,推动市安委会进一步明确民宿、漂流、玻璃栈道等10类涉文涉旅新兴行业领域监管责任,凝聚监管合力。推进行业精细管理。开展全市文旅行业管理规范年、巩固年、提升年行动,围绕文化、旅游、广电、文物领域内14种业态,编制“一套指南、一本手册、一份清单”,内容覆盖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管理制度规范110余项,梳理行业安全风险点263条,实现分类施策、精准指导。强化部门联防联控。在安徽省率先成立“旅游警察”专业队伍,护航老区“安心游”。在16个重点景区建立安游办、警务工作点,高效率处理170起涉旅警情。实施16项“一业一查”跨部门随机抽查任务,开展假日安全联合行动3次,抽查文旅市场经营主体256家次,整改问题隐患273条,守牢安全底线。常态实施应急联动。建立文旅、气象、应急、通信等部门联合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应急处置机制,落实景区“关停撤”措施,发布防汛预警信息300余条,指导关停涉山涉水A级景区135家次、漂流项目144家次。高规格举办地质灾害、水上搜救等跨部门综合应急演练,提升紧急状态下政企联动、部门协作和现场处置能力。 (作者单位:市文旅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