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特别关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孔子的老师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9月05日    来源:皖西日报


  程锦

  今年九月,将迎来我国第40个教师节,也将迎来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万世师表”孔子2575周年诞辰。
  于国人而言,孔子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从牙牙学语起,我们就对他的谆谆教导耳熟能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上学识字始,我们就岁岁年年诵读他的经典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幼及长,我们更是听过无数遍关于夫子励志成圣、坚韧执著、献身教育、传播文化的传奇故事。可以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孔子的基因;每个中国人的思维里,都浸润着孔子的智慧;每个中国人的语言里,都熔铸着孔子的思想。
  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启发教学;他桃李满天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那么,这位旷古烁今的伟大老师,他自己又师从何人,有哪些老师呢?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会马上想起《师说》中的名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然而韩愈在文中只提到孔子曾拜郯子等人为师,但对圣人因何拜师、如何拜师、具体学习了什么,这些老师究竟何许人也等却语焉不详。在教师节即将来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不妨作一次“探秘圣人之师”的文字之旅。
  就从郯子说起吧。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国君,他学识渊博,孝感天下,传统“二十四孝”中“鹿乳奉亲”的主角便是其人。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秋,郯子到鲁国朝见鲁昭公。鲁昭公设宴款待郯子,并好奇地向其询问郯国以鸟名为官名的原因。郯子侃侃而谈:“从前黄帝用云纪事,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云命名;炎帝用火纪事,所以各部门长官都用火命名;共工氏用水纪事,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水命名;太昊氏以龙纪事,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以龙命名。我的高祖少皞挚即位的时候,恰巧有凤凰飞来,所以就用鸟纪事,各部门长官也都用鸟名来命名。”孔子是年尚不足而立,求知若渴,好学不厌。闻讯后即前往拜访郯子,向其虑心求教,“见于郯子而学之”。郯子非常喜欢这位勤学好问的年轻后生,知无不言,不厌其烦,给予了详尽的解答。孔子感慨道:“我听说天子创制了古代官制,但由于现在天子身边人才流失,制度破坏,有关古代官制的学问仅保存在四方的小国了。这话是可信的。”在反映孔子一生主要事迹、被称为“中国最早的连环画”的《圣迹图》中,就有一幅《学于郯子》,所绘内容便是孔子向郯子请教的故事。
  苌弘是周朝的大夫,他博闻强识,涉猎广泛,通晓历数、天文,且精于音律乐理,以才华闻名于诸侯。史载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孔子曾问乐于苌弘,向请教《韶乐》《武乐》优劣等问题。苌弘同样被孔子的好学精神感动,详细解答了他的问题:“《韶乐》是虞舜时的歌谣,《武乐》为歌颂周武王丰功伟绩的乐曲。如果讲论功勋,舜继尧业天下大治,武王伐纣解救万民,二人功高与日月争光,不分高下。然而就乐论乐,《韶乐》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声容虽美,曲调却晦涩隐含,稍为逊色。所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称得上是尽善尽美了。”说到动情处,苌弘不由自主地站起身,亲自为孔子现场演奏了一曲《韶》乐,孔子被苌弘高超的音乐技艺折服,完全沉浸在恢宏壮美的乐曲中,直听得如醉如痴,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
  师襄,又称师襄子,是春秋时鲁国著名的音乐大师。孔子学琴师襄的事,《史记》中描述得十分生动。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拜师襄子为师学习弹琴,学了十天还在弹同一首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学会了此曲,但还未能熟练掌握它的节奏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熟练掌握它的节奏技法了,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表达的情感意蕴。”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乐曲表达的情感意蕴了,可以换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为人。”再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若有所思,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他说:“我终于体会到作曲者是怎样的人了,他黑黑的皮肤,高高的个子,双眸如汪洋般澄澈,胸襟可以包容天下,除了周文王,还有谁有这样的气度呢!”师襄子赶紧站起身,恭敬地朝孔子拜了两拜说:“听我老师说过,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啊。”孔子求学就是这样态度恭敬,严谨不苟。
  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博学多闻,熟于掌故,精于历史,谙熟周礼,明于天道,通于历数。孔子问礼老子,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座巨星面晤切磋,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据《史记·孔子世家》等记载,“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的老子,一直是孔子非常钦佩的前辈。孔子早年便欲前往东周都城洛邑,向担任守藏室史的老子求教,但其家乡曲阜与老子所居地千里迢迢,山水相隔,苦于路途遥远,力不能逮。最终还是其学生鲁国贵族南宫敬叔从中斡旋,鲁昭公才赐给了孔子一辆车、两匹马和一名僮仆,并让其陪同孔子一起到洛阳问礼,孔子才得遂所愿。此次拜师之行,孔子不仅领略了国都的繁盛,感受了周礼的博大,而且向老子问以丧葬之礼、仁义之道、为人之道等诸多问题,老子不仅一一予以解答,消解了其心中之惑,还真诚地给予其处世之道等方面的指点。后来孔子对弟子们赞叹道,老子真是一位像龙一样的人物,我的学问之所以有长进,正是因为得到了老子的教诲。     
  除了史载的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外,在民间传说中“不耻下问”的孔子还有一位未成年的“小老师”,这就是被誉为“神童”的项橐。孔子师项橐的故事传说最早见于《战国策》,《战国策·秦策五》有“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的记载。《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名句,更让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孔子拜项橐为师的版本有很多,大意为孔子周游列国时,路逢闻多识广的小儿项橐,二人唇枪舌剑,展开一场精彩智辩,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神话传说等诸多领域。项橐虽然只是一位懵懂幼童,但他才思纵横,对答如流,令孔子由衷赞叹,感佩“后生可畏”,并虚心拜其为师。
  其实,人生须臾,学海茫茫;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诚如韩愈所言“圣人无常师”,圣人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孔子自己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的孔夫子秉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思想,虚心求学,切问近思,终其一生,随时随处向学有所长的人虚心请教。除了信而有征的记载外,可以说令其终生景仰、寤寐思服的精神偶像周公,倾心抚育教养他的慈母顔徵在,教他识字断句为之解惑的启蒙之师,指点教导他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众多无名之师,甚至给他启迪、教学相长的诸多弟子,这些人都可以说是孔子的老师。
  圣人活到老学到老,时时处处虚心学习,故而处处时时都有老师,老师多的数不清,道德学问自然日益精进,最终成为一代圣哲。这种求知若渴、虚心好学的精神,不正是今天我们这些普通人最应该学习和反思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