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出水沐骄阳
—严乐《如阳似火》新书分享会侧记 本报记者 徐 缓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8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如阳似火》这个书名,我想了很久。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是我热爱生活的体现。像太阳和火焰一样炽热,是我对于生活和希望的描述。同时,这也是一个美好的希冀,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如阳似火的未来。”8月24日,在新书分享会上,给大家惊喜的不止是刚刚而立之年的严乐姑娘出版了《如阳似火》这本书,而且率真得可爱。 “我在9岁时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一直坚持创作到现在。不瞒大家说,我从小就以当作家为理想,也在学习如何更好地写作。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孤勇者,被禁锢在自我的天地中。一张桌子,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伴我度过无数个痴迷纠结的夜晚。直到2021年10月15日,得知自己被批准加入了六安市作家协会,一个勇于做梦、敢于追梦的女孩从书堆中惊醒,再次审视自己的作品,那些孤单夜晚里留下的痕迹,使我变得更加坚定有力。从身边的人、事、物,到回忆,再到生活见闻点滴;我在六安这座城市成人、成长、成熟,也在这片红土地上不断地吸收养分,渴望长成参天大树。” 《如阳似火》是严乐近5年来创作的散文小说合集,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7万多字,作品35件,其中散文29篇、小说6篇。散文分明烛天南、岁月沉香、心海微澜和流年碎影四个小辑。纵观全书,或写人叙事,或摹景抒情,无不显着美感,透出哲理,让人获益匪浅,产生共鸣。 中国作协会员、市作协主席金从华首先对新书出版表示祝贺,并给与肯定和分析:严乐的作品有可贵的平民情怀。中国传统散文多是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而严乐的作品无不反映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彰显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关怀。其次,严乐的作品“情”字当先。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品无情,不感人不可读,那是一种无病呻吟。严乐的作品以情见长,言真真,情切切,字字句句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真情,绝无粉饰之嫌。再次,严乐擅长写临摹细节和特征描写。臧克家说过:写人物要注重细节,即小事见精神。第四,严乐的文风特点是朴素中透着典雅。有时如白水清淡,却回味绵长;有时如深海航行,表面上波澜不惊,却内蕴深厚。而就她的未来创作,金主席提出两点希望,一是今后作品要从“小我”走向“大我”;二是多多阅读、多多观察、多多思考。 中作协会员、中国小小说大家方雨瑞老师直接从文集的小说部分说起:严乐的作品,以散文、随笔为主,小说应该是刚刚起步。写小说,一般有四个要点。一是立意,二是故事,三是语言,四是氛围。立意是境界;故事是智慧;语言是功底、修养和风格;氛围是一种艺术感觉。一般初学者,往往比较注重讲故事,都想把故事编得神奇复杂一些,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严乐的小说,却是另辟蹊径。她以一种真实自然、清新别致、诙谐幽默、富于个性化的很空灵、很飘逸、很诗化的语言,将一个个普通寻常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严乐的语言有很强的带入感。作者很善于营造一种氛围:让人觉得有点辛酸,有点苦涩,有点怅惘,有点迷茫,有点失落,但最终有了欣喜,有了甜蜜,有了满足,有了慰籍和释然。凡此种种,好像已经超出初学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我觉得,严乐的作品,给了我们一份惊喜:让我们看到了六安文学新生代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皖西学院原宣传统战部部长张劲兵先生幽默地表示:我在阅读严乐“小朋友”的作品《如阳似火》电子稿时,心弦被拨动,时而泪目。 他从讲好红色六安故事和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说:作品中所记述的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金寨“桂家五英烈”、抗美援朝战争中与敌人拼刺刀的外公、在惠及千秋万代的治淮工程中留下残疾的爷爷等人物,充分展现出皖西这块红色土地上一代又一代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这正是当今社会需要传承与弘扬的红色基因和民族之魂。书中所描述的为家庭、为子女无比操劳、无比付出的奶奶、外婆等形象,在她们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中所体现出的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无疑为破解当今社会婚姻、家庭、生育等难题提供“灯塔”式指引。 文学博士、皖西学院马启俊教授作为学者,很专业地给与中肯的点评: 第一点:作品抒发真情,用真情打动人心。《如阳似火》作品多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来源,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将眼中所看、心中所想娓娓道来,回忆往事,如叙家常,在平实的流年往事中抒发真情。作者擅长回忆,回忆的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家人,也有小巷中左邻右舍、儿时玩伴,还有不同阶段的同窗好友、职场中的同事与客户,这些与作者的生命历程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亲情、乡情、同学情、同事情的人,一个个鲜活地走进作品,在作者平实的叙述中,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感,一些细小的琐事、平常的话语,都具有了触及灵魂、让人泪目的感染力量。 《庄子·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文学艺术作为生活的反映,也崇尚艺术的真实,因为真实是文学艺术的生命线。《如阳似火》就很好地诠释了真实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第二点:《如阳似火》的语言口语化,平实顺畅,不急不躁,娓娓而谈,如同与知己朋友谈心,把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说与朋友听。在叙述的过程中也穿插一些写景、议论、抒情的语句,起到烘托气氛、调节节奏、强化情感的作用。 市作协副主席丁美科评介:她把生长的小城写得诗意盎然:五牌里的早餐闻名六安,许多家老字号就在这条巷子里坚守;三角带没了昔日的光彩,但这里仍然是六安交通的中心,车水马龙的生活仍在继续;九墩塘公园里,市民们一大早就赶来晨练,湖边亭阁吊嗓的戏腔,仿佛能穿透云层,唤醒城市的清晨;云路街的小吃,更新换代,食客们络绎不绝地追随着时代的味道……生活在这里,就像活在小说和历史书中一样精彩。漫漫夏夜里,是失眠的知了在不眠不休地鸣叫,方正的天空,映衬着人们像蚂蚁一样渺小,但我们的生活,比天都大……让我们感受到严乐散文“小我”之外的作品价值,唤起我们的城市记忆,严乐的散文也因此变得开阔起来,具有更多的阅读价值。他诙谐地借用《如阳似火》散文四个篇章的标题写首打油诗——明烛天南锦似堆,岁月沉香赤乌飞;心海微澜人如玉,流年碎影谁与归。 文友杨兆宏清晨6点就从金寨山里赶来,他与严乐神交已久,仔细阅读《如阳似火》,写了长长的读后感,很激动地说:第一,从校园里的象牙塔到市井里的人间烟火。像《我笑了笑,如往常一样》,写青葱岁月,校园友谊。《向着雁归的方向》《长街》写小时候生活,笔端展现的是老街旧事,市民万象,市井烟火;《夜风晚来急》写女主人焦急地等待丈夫和女儿的归来,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后疫情时期普通人生存的不易和普通家庭成员之间的相濡以沫。第二,从青涩到成熟,在生活的河流中砥砺成长。《生命中的小事情》,写小学时作为文艺委员选拔舞蹈队员的事,从对一个朋友无意中的伤害中明悟:对你是一件小事情,对别人可能就是关乎尊严、关乎热爱、关乎前途的大事。第三,行走在亲情的长廊里,沐浴着爱的光辉。一路走来,我们一边失去,一边得到。 同一起跑线的文友李乃滨老师说:我们都在六安市作家协会这个大家庭,有老一辈对年轻一辈忘我的提携和包容。在这个大家庭,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很容易找到一块属于自己心灵的栖息地,并且生根发芽。淠河之水浩浩汤汤,必然浇灌出《六安文学》园地里更多更加鲜艳的花朵。 安徽省演讲学会理事、六安市演讲与朗诵学会常务副会长、市教科院语文特级教师严仍江声情并茂地朗诵严乐散文《飞鸿》,将大家带入满天飞霞的壮景和穿越时空的浩瀚;还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市作协《六安文学》微信公众号执行主编冯文温善而深情的寄语;资深教师、安徽省作协会员陆秀红、喻本荣、王莉莉等文友,纷纷表达美好祝愿,乘着文化中国行的惠风和畅,永远保持对文学的热爱。 …… 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六安市作协名誉主席、《淠河》杂志主编汪锡文很欣慰地总结道:看到新生代茁壮成长,无比高兴。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我们要更进一步地明确“写什么、怎么写”,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文学力量。 《如阳似火》书中最后一句话:“原来,努力真的有用。”我们相信,严乐在追梦路上会不断圆梦,然后又会有新的梦想生成和实现;也真心祝愿她用善于观察生活的双眼、善于思考人生的心灵、善于艺术创作的文笔,把内心的体验和生命的姿态转化为文字,创造出更多独具个性、深具魅力的文学作品,让文学之心永远年轻、永葆活力,如阳似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