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血与泪的信念
皖西日报
作者:徐炯
新闻 时间:2024年08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徐炯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歌唱祖国》伴着悠远绵长的曲调,唱出了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爱国之情。七十多年前,在朝鲜半岛上一个叫上甘岭的地方,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这场战役打出了中国人的军威国威,打击了“联合国军”的有生力量,也打灭了列强对中国的偏见。这场战役志愿军在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凭借着满腔热血与不屈信念,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不会屈服的。 敌军之凶恶,方显我军之顽强。1952年10月14日,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惨淡经营的“金化攻势”开展。“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第十五军的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战役阵地发起猛攻。这场战役中的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发炮弹爆炸,“范佛里特弹药量”因此产生。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志愿军将士全然不惧,凭借近乎完美的土工作业和巧妙的战术布置,与“联合国军”打了个势均力敌。敌人认为,中国人再顽强也是人,血肉之躯无法匹敌坚船利炮;志愿军认为,敌人再凶狠也是人,血肉之躯终有衰乏时刻。敌人拼的是火力,我们拼的是信念。火力终有耗尽之日,信念永无磨灭之时。敌军之凶恶,方显我军之顽强。血与泪终能铸就不灭信念。 环境之艰苦,方显我军之坚韧。在上甘岭战役中,有一段艰苦卓绝的坑道战斗。为了抵御“联合国军”猛烈的炮火攻击,志愿军创造性地构筑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阵地。坑道内环境恶劣,光线黯淡,坑道内的志愿军战士的食物、水源供应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于“联合国军”空对地的火力封锁,导致志愿军的后勤供给出现困难,前线守军坑道内士兵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产生了“送进去一个苹果立一等功”“数十人吃一个苹果”的故事。而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志愿军战士充分发扬肯吃苦、不畏难、敢打敢拼的精神,将每一点优势发挥到最大,最终形成更大的优势,凝聚了更强的力量。敌人感慨中国人如有神助,中国人明白我们以信念斩断循环。环境之艰苦,方显我军之坚韧。血与泪终能铸就不灭信念。 条件之落后,方显我军之人心。由于刚解放不久,我军的大部分装备还是从国民党军队及日军手中整编,虽然不是“小米加步枪”的年代,但装备条件仍然落后于“联合国军”。敌人的机械化部队有着极强的推进能力和纵向伸展能力,其机动性和灵活性也极具优势。而在制空方面更是压制我军,多次切断我军的补给路段,并频繁轰炸我军阵地。面对条件优越的敌人,志愿军战士发扬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品质,从战士到干部拧成一股绳,以过人的毅力和惊人的意志顽强反击。虽火力落后,但信念不灭;虽装备欠缺,但人心不乱。志愿军将士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舍身堵枪口的黄继光同志,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同志……这些英雄人物的出现鼓舞了中国人的士气,打击了敌人的锐气。敌人不理解志愿军条件落后但仍能反败为胜,志愿军知道拼人心、拼信念敌人绝不是对手。武器落后我们可以进行白刃战,后勤不足我们可以进行闪击战。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创造奇迹。条件之落后,方显我军之人心。血与泪终能铸就不灭信念。 朝鲜战争,是中国实力的证明;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信念的证明。上甘岭战役如同一根定海神针,使中国稳足于朝鲜战争的激流之中,使中国周旋于全球的风口浪尖,使中国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