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心灵深处的寂静之声
皖西日报
作者:缪秀美
新闻 时间:2024年08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包围,却往往忽略了内心深处那份不易察觉的宁静,或是更为沉重的——沉默与孤独。抑郁症,这个看似遥远实则近在咫尺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抑郁症:不只是“心情不好” 提及抑郁症,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不就是心情不好吗?过段时间就好了。”然而,抑郁症远非如此简单。它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常伴有兴趣缺乏、快感缺失、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少、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和行为、早醒、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抑郁心境晨重晚轻的节律改变等临床表现。重要的是,这些症状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持续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沉默的杀手:抑郁症的普遍性与误解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这个数字远高于我们的想象。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抑郁症患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社会误解和偏见。他们被贴上“矫情”、“脆弱”的标签,甚至被误解为“只是想太多”。这种误解不仅加剧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也阻碍了他们寻求帮助的步伐。事实上,抑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支持。 揭开面纱:抑郁症的成因探秘 抑郁症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心理因素则与个体的性格特质、应对方式、早期经历等有关;而社会因素则涵盖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抑郁症发病的复杂网络。因此,理解和治疗抑郁症,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采取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光明之路:抑郁症的治疗与康复 面对抑郁症,我们并非无计可施。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来改善症状;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提倡选用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抗抑郁药。需要注意的是,精神类药品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遵照医嘱服用。目前临床上推荐使用的抗抑郁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s)、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s)等。 SSRIs:代表药物有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坐立不安、性欲减退、头痛等。SNRIs: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激越症状和性功能障碍。NaSSAs:代表药物为米氮平。常见不良反应为口干、镇静和体重增加。NDRIs:代表药物为安非他酮。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疼、震颤、惊厥、激越、失眠、胃肠不适等。 心理治疗则侧重于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增强应对能力。 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等,也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此外,社会支持、家庭关爱、自我照顾等也是促进康复的重要因素。重要的是,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耐心和积极配合的态度,共同寻找属于自己的康复之路。 打破沉默:构建理解与支持的桥梁 抑郁症的康复之路并非孤军奋战。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理解和支持抑郁症患者的环境。媒体应负责任地报道,减少误解和偏见;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家庭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同时,我们也应鼓励患者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病情,寻求帮助,不再让抑郁症成为难以启齿的秘密。 抑郁症虽然沉重,但它并非不可战胜。通过科学的认知、有效的治疗以及社会的关爱与支持,我们完全有能力走出阴霾,迎接属于自己的阳光。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每一个在心灵深处挣扎的灵魂点亮一盏灯,让爱与温暖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记住,无论何时何地,你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 缪秀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