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叶集新“四怪”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刘东升 摄于早春叶集果岭
  金从华

  叶集有点“怪”,你不信我信。
  说来也怪,这几年去叶集很多次,几乎每次都下雨(其中一次是下雪)。3月17日,应邀参加叶集“文学之乡 花样果岭”采风活动,这是叶集“桃花节”的序幕,那天也是“怪”雨盲风,你说怪不怪?有人埋怨说:天公不作美。但我细细一想,这不正说明老天有“眼”吗?唉呀,上苍开始眷顾叶集这块土地啦!
  了解叶集的人都知道,叶集有“四大怪”:麻秸为墙桩在外,井里打水竹竿拽,活活鲜鱼炕死卖,一年四季羊肉菜。也许是见怪不怪,也许是岁序更叠,这“四怪”在当下也就不足为“怪”了。
  走进叶集,每次都能看到咄咄“怪”事,我把它总结成叶集的新“四大怪”:建区不久发展快,湖小名响海内外,一河两岸没有界,无木家具全球卖。
  第一怪:建区不久发展快。县级叶集区是2016年2月才挂牌的,算起来才8个年头,面积只有568平方千米,人口仅20余万,没有特大矿藏,没有工业基础,没有政策倾斜,然而就这几年,叶集已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主导产业特色凸显,文旅项目多姿多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数项经济指标、增幅在市内遥遥领先,单就城区来看,可以说已超过其他县城30年的发展水平,为什么如此之快?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怪”现象。
  第二怪:湖小名响海内外。这里的湖,指的是叶集的未名湖,未名湖面积仅800亩,然而这个小湖可有来头,湖因“未名社”而得名。未名社是鲁迅先生1925年8月在北京成立的一个文学组织,6名社员中除鲁迅和曹靖华,其余4位全是叶集人,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也被称为“未名四杰”。他们是名噪一时的翻译家、作家、文学评论家,还有书法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使中国现代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唤起沉睡中的国人,挽国运于垂危”,未名社甚至被北洋军阀以“共产党机关”罪名查封,可见未名社的影响力,“未名四杰”也从此彪炳中国文学史册。叶集文脉绵长,除了上述四位大家外,还有文学理论家李何林、女诗人高晓岚等。近年又涌现出一大批作家、诗人,如中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打工诗人、文艺评论家柳冬妩,中作协会员、女作家黄圣凤,散文家穆志强,以及李静、黄菊、李成林、李艳、周锦玉等等,一个小小的未名湖竟滋养了这么多作家、诗人,诞生了六安市第一个县级作家协会、第一个县级文学院,获批安徽省第一个“中国文学之乡”,使之成为皖西真正的文藻之乡。这不得不说再一“怪”也。
  第三怪:一河两岸没有界。叶集是安徽的西大门,一条史河将它与河南固始隔开。历史上两岸因航运、用水、取砂等经常发生摩擦,甚至大打出手,官司打到朝廷。然而现在两地本着“地缘相近、水缘相连、文缘相通、人缘相亲”的理念,来打造“一河两岸一座城”,从而实现两岸的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生态互治、民生互惠,合力打造皖豫边界一体化新兴之城。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共商共建,和谐共生,一座50万人口的新兴城市雏形已经呈现,从“睦邻友好”到“一城亲”,史河变成了城中河,何“界”之有?又一“怪”也。
  第四怪:无木家具全球卖。叶集从地貌上看,属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和史河、汲河的冲击平原,木材匮乏,然而叶集却“借鸡下蛋”做大做强了木材产业。现有木材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数近10万,年木材交易700万立方,年产木地板150万立方,年产家具120万套,是“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中国板材之乡”,获“中国家居新兴产业园区”称号,产品销到国外,成为“全国十大木业园区”。国家质检总局评估叶集人造板价值达18.7亿元,是不是有点怪诞诡奇?叶集的“无中生有”又添一“怪”也。
  叶集的发展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事出反常必有“怪”,但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无怪乎是决策者的睿智、执行者的坚持、受益者的拥护。在叶集处处可以看到“无事找书记”的牌子,乍一看还真的有点怪力乱神的感觉,不是应该“有事找书记、有事找警察”吗?但待你了解详情之后,你就会明白,这不是奇谈怪论。你不得不佩服这个基层治理的“叶集模式”,它不愧是基层党建的模范品牌。
  有道是: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叶集的“怪”,“怪”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