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忆老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前排右一为徐斌同志。
  徐航

  2023年7月10日,我的好友徐斌驾鹤西去,不胜悲痛。
  徐斌是苏北睢宁县人。那地方西靠安徽东北部,东靠黄河故道,风沙漠漠,是个老灾窝,旧社会民不聊生。于是他祖上辗转南下,顺着淮河西行逃荒,最后流落到霍邱。徐斌小时候也随父辈要过饭。有一次我同他下乡,遇到狗咬,我惊慌失措,徐斌赤手空拳几招,便将狗吓跑了,并说:“我小时要过饭,对付狗的办法可多了。”解放后,徐家便在霍邱定居下来,他也得以上学读书,考取了六安师专预科班,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又入了党,人生显出锦绣前程。我认识他时,他在霍邱县委宣传部新闻科搞通讯报道。
  徐斌虽然未上过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但底蕴丰厚。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经常代表皖西日报社参加每年安徽省好新闻评选。徐斌的新闻稿常出头彩,为六安地区争了不少光。他的新闻稿,不仅文从字顺,通俗易懂,关键是接地气,角度新颖。如他有一篇稿子,写农村妇女的做鞋技艺逐渐失传了,不仅语言幽默、俏皮,关键是寓意深刻: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深入,妇女真正能顶半边天,她们过去闷在家里做鞋、缝袜的岁月结束了,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商品的丰富,广大农民都买鞋穿了,再也不用妇女做鞋了。因此,做鞋技艺就逐渐失传。你看,这不是以小见大的好稿子吗?现在说这些平平常常,当时可是很新鲜啊!
  我同徐斌进一步亲密接触,是从我亲赴霍邱采访写稿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徐斌写了一篇稿子,反映霍邱县城关镇城西村社员冯本兰的事迹。她第一个在霍邱种起塑料大棚蔬菜,在整个六安地区也是行动最早的一批人。冯本兰的成功,在古蓼上下激起出人意料的反响。在生产中曾对冯本兰做过具体帮助的县科委、县农业局,特地买了50多斤番茄,送到县委、县政府两个大院,让大家尝尝鲜。领导们春尝夏果的时候,难免喜形于色:科学,在霍邱这块小小的角落,同样显示出扭转乾坤的威力。市民们更是以冯本兰的番茄待客为荣耀......我读了想,这是一个好题材,可以写一篇稍微长些的报告文学,于是便到霍邱县采访。徐斌热情地接待了我,详细地介绍了冯本兰的事迹,并领我到她家做身临其境的采访,还拍了许多照片。我这次采访很成功,顺利地写出了文稿。
  使我和徐斌感情加深的,缘于我赴霍邱的另一次采访。1988年前后,周富如任霍邱县县长。周富如是原六安县木厂区人,我在这个区的马头初中、木厂中学都教过书。虽然没有教过周富如,但是他为人谦诚,一直喊我为“老师”。有一次,他见到我,笑着说:“徐老师啊,你写文章,表扬了许多人,你得表扬表扬我们叶集的台德芳。”
  台德芳是霍邱县叶集工艺厂副厂长、草编能手。所谓“草编”,就是把人们不屑一顾而烂在山上、弃在田头的玉米皮、笋壳、席草、芮草、茅草、蒲草等等,通过灵巧的双手,编成各种巧夺天工的篮、垫、盘、盒、包等,极受崇尚自然的西方人的欢迎。咱们就全部出口给这些老外,赚取不菲的外汇。再一打听,不得了!仅仅1988年这一年,台德芳获得的荣誉就有省扶贫先进个人、省百名优秀女厂长之一、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还被选为省人大代表。这样一位人物就更值得写了。徐斌对叶集那一方山水风物人文很熟悉,人脉广。在他的联系、安排下,我采访台德芳很成功,收获多多。
  我采访冯本兰写的报告文学《报春燕---记冯本兰》,采访台德芳写的是《离离草---记草编圣手台德芳》,除了在《皖西报》发表外,后来均收录在由刘家松、徐航主编的报告文学集《大潮溅珠》,于1990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到较好的效果。
  1998年徐斌退休了,来到六安。这一来,不仅使我俩关系更密切,而且居然成了同事。
  从2000年到2003年下半年3年多时间,六安市政协办了一份季刊《皖西经纬》,我和徐斌都在这份刊物任编辑。《皖西经纬》具体工作由六安市文史委主任史红雨负责。《皖西经纬》于2000年9月在皖西宾馆发行了创刊号,2003年12月8日,发表了终刊词。3年多,发行了11期。《皖西经纬》真正干实事的,不客气地说,只有我和徐斌两个人。这无意中,使我同徐斌形成了同甘苦、共患难的关系。
  《皖西经纬》图文并茂,熔严肃性、可读性和广泛性于一炉,主要栏目有政协建设、参政议政、社情民意、决策顾问、委员风采、教苑寻芳、皖西名人、百业巡礼、工作瞭望、港台之窗、文史觅珍、科技动态、旅游天地、诗词书画、摄影之页等等;同时,每期均开设“刊中刊”,即为县、区政协的报道提供专页。但实际执行起来,由于我和徐斌都对“文”和“艺”感兴趣,在版面内容中,还是这两方面较为突出。
  我和徐斌在《皖西经纬》一碰头,不禁大惊:原来他还是一位摄影家,拍得一手好照片。过去也看见过他拍照片,以为他只是一时兴趣,偶尔为之,殊不知他在摄影上货真价实、技艺精湛。《皖西经纬》版面为大十六开,每期发稿8万字左右,每期封面及书画、照片插页,均由徐斌选载或亲自为之。特别是每期封面,徐斌都精心用功设计,不论是色彩还是画面,都含义深刻、美观亮眼。如2000年的创刊号封面,就很不俗:封面右边占四分之一地方,印着“皖西经纬”四个红色仿宋大字,下面印着在蓝色底子上突显的白字年份及期号;关键是左边,是一幅长半市尺、宽3寸6分的《初荷图》,淡淡绿水中,显出初夏刚展的大小不一的荷花的嫩叶,中间两支荷梗高高突兀,顶着欲展未开的荷叶,噢,这分明是一幅“小荷才露尖尖角”啊!看着,不由使人想起南京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池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一幅摄影作品,不知是徐斌自作,还是他的选载,但都表达了徐斌无言的决心、声明和深沉的哲理表达: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皖西经纬》今天发行创刊号,是它初露尖尖角呢,请读者诸君静等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光吧!
  在《皖西经纬》,徐斌负责每期的封面设计、插页安排、书画运用、划版、补白、指导文字打印等等,关键是彩页多,那时要到合肥印刷,所以他忙得不亦乐乎。
  他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自己还办了一份刊物《皖西风采》。此刊为季刊,每期发稿三四万字,配有不少照片,文图并茂。《皖西风采》登载一些反映现实的文章,都是徐斌自己和文友采写的;登载最多的,是他自己从书报、杂志上的一些抄录。数量最大的是皖西民间文学,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等,生动有趣,可读性强,所以极受一些人的欢迎。那时,允许自办发行。好像也没有发行多少,是一桩赔本的事儿。徐斌办《皖西风采》的目的,是联络朋友、亲近读者,过一番当编辑的瘾。徐斌就是这样一位有趣的人儿。
  通过三年的亲密相处,我算是彻底认识徐斌了。他对上不畏权、不献媚,对下不欺人、不施压,总是受到上上下下人的欢迎。三年多来,我从来没有见他同人吵过嘴、操过蛋。他待人诚恳、热心,他不吃烟、不喝酒,有时喝点茶,很好招待。他为人乐观,开朗大方。他有一副好嗓子。时令歌曲唱得好,戏曲歌儿唱得也有板有眼。我曾看他在宾馆同人联欢,他唱起黄梅戏,将宾馆服务员们惊得一愣一愣的。
  徐斌是六安早期为各个行业单位做画册宣传的人。有十多年,我见他拿着照相机,跑遍很多机关单位、学校、乡镇,为人家做小型宣传画册。他的画册印制精美,言简意赅,图像鲜明,叠起来书籍一般大小,展开来有三四尺长,极受一些单位欢迎。但是办理这事儿,很辛苦、很累。他说有一年夏天,他去叶集某单位做画册,就差点热晕在路上,若不是一棵大树“救驾”,他可能就倒下啦......老天不负苦累人。徐斌也很有收获,从霍邱到六安,一开始,全家租房住,通过20多年努力,居然买了近200平的房院。对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说徐斌是一个纯正的人。纯者,有纯洁、纯净、纯良、纯真之意,有正直、正义、正品、正道之美。徐斌并不是没有缺点,但说他是一个纯正的人,他当之无愧。
  如今,徐斌已经与我们阴阳两隔。我多么希望他仍在卧榻上打电话给我,喜悦地、意味深长地喊我一声外号:“老本哪!......”
  但是,这已无可能了。徐斌同志,愿你在天国安宁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