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
皖西日报
作者:孙宗万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舒庐干渠 蒋常虹 摄
孙宗万
1959年元月16日,淠史杭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六大水库”之一的龙河口水库正式破土动工。 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仿佛在冥冥之中吸引了我。两个月后,我出生到它的身边、一个名字叫九井的地方,在那儿长大,在离它不远处工作生活,与它一起风雨兼程60余载,一路相伴,“相看两不厌”。 一 至今还记得,奶奶将熟睡中的我从热被窝里拖起,递上一大碗米饭,上面盛着青丝丝的用棉籽油炒的乌菜——六岁的我蹭了一碗修水库民工的饭。虽然小,但我知道,我家住着修水库的人,他们夜里睡在铺着稻草的地上,早晨很早就吃饭,然后去水库干活。 正式认识龙河口水库,是在一九六九年。那年七月,天像漏了似的,瓢泼大雨下个不停。一顿饭的功夫,我家门前小河的水位猛涨了一米多,平时大人们洗衣服的石摆早已淹没。看着不断上涨的河水,父母忧心忡忡。正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时,街道干部上门通知:为保主坝安全,上级决定下午三点钟炸水库副坝泄洪,请马上转移到安全地带!我们一家冒着倾盆大雨向住在山边上的亲戚家紧急转移。 行走在九井大河埂上,望着满河浊浪滔天的洪水,我首次目睹了杭埠河的狰狞面孔:对岸的河堤被它冲毁,二尺多围的板栗树被连根拔起,干打垒的房子在它的浸泡冲击中倒下,河面上不时漂来桁条、椽子和木制家具,沿河两岸的庄稼被冲得一干二净。浑浊的河水一改往日的清澈和温柔,像野兽般咆哮着,横冲直撞,摧枯拉朽。 几天后洪水退去,我们忐忑不安地回家。出乎我们的预料,我家没有进水,一切如旧!那天紧急转移后,洪水还在上涨,但在涨到离我家门槛还有约二十公分高的位置时未再上涨,维持数日后退去,在石头砌的外墙脚上,留下了一道几年不曾褪色的黄色洪水痕迹。 父亲喜出望外,激动地说:1954年大水,淹到窗台下,家里土墙基本倒光。今年水比1954年大,但我家几乎没受损失,街上也没有哪家房子倒了。这都是龙河口水库蓄水抗洪的功劳啊! 而住在水库上游河棚新开街道、后来成了我高中同学的L君家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告诉我,山洪速度很快,我们前脚撤到山上,水后脚就跟了上来。我亲眼看着洪水进了我家,一会功夫淹到窗下,接着淹到门头、屋檐,然后上了屋顶。“天啦!”在大人们充满恐惧的惊呼哭喊声中,一栋栋房子歪了、倒了!就一上午的时间,那个装满我童年温馨的家和它所在的整个街道没了,变成一堆堆旧房料旧家具旧衣服淌走了。洪水退去,我们无家可归,“父亲调到哪个供销社,哪个供销社就是我的家!”忆及那场大水,他至今心有余悸,难以释怀。 长大后我才知道,那年舒城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强降雨,7月1日至20日,二十天内降雨622.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其中7月14日至16日三天暴降雨水299.2毫米。 当时坐阵在万佛湖大坝上的领导和专家寝食难安,夜以继日地监视着入库洪峰,尽管炸药早已埋下,但他们凭着对下游群众的高度负责,冒着极大的溃坝风险、个人责任风险,将炸坝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向后推迟,并最终取消了爆破行动,保住了水库副坝,保住了坝下的万佛湖镇和九井街道,保住了我的家。龙河口水库大坝经受住了建成后的首次特大洪水考验,安全度汛,将下游的水灾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从此,每次来到它的脚下,仰望它伟岸的身躯,我总是一脸虔诚,对它——我美丽家园的守护神龙河口水库,满怀感恩、一片敬意! 二 1969年的大水,使龙河口水库的水位线进一步抬升,库区移民的范围再次扩大。位于水库上游库岸线的外公家进了水,所以,汛期一结束,外公家就成了移民对象。 告别祖祖辈辈的居住地,移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还要拆房子、盖房子,困难可想而知,阻力可想而知。外公不想离开一门大家姓的老屋,这里有他的祖坟,还有抱过我七个月的我外婆的坟冢。他提出就地后靠、拆房上山的方案。可是,由于耕地被淹,生产队可耕地面积减少;外公家已进了水,随着水库蓄水水位的提升,来年被淹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外公移民已不可避免。我的大姨父和我父亲两位共产党员识大体顾大局,分别上门做我外公的思想工作,动员外公服从政府安排,尽快移民。 那时,舒城县很多公社都有接收移民的任务,移民安置指标已具体落实到有关的大队、生产队,并允许双向选择。为了能对外公和尚未成年的舅舅有所照顾,父亲和当地公社领导协商后,将他们安置到他所在学校附近的生产队。 雇了八辆板车,拉着拆下来的旧房料和一部分家具,外公和舅舅噙着泪水,一步三回首,依依惜别满门宗亲和老邻旧家,移民到五十里开外的柏家岗。然后艰苦创业,凭借政府发给的微薄移民安家费,盖起了三间荒草房,开始了移民生活。思念故乡是人之常情,每年清明上坟,外公父子总是哭得像个泪人。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捱过困难时期,舅舅一家迎来了改革开放。靠出门打工、兴种经济作物和两个女儿的帮衬,舅舅盖起了三上三下的两层楼房,三间草房降格为厨房和储藏室。后来因为反差太大影响美观,过了两年又将草房推倒,盖起了砖墙瓦顶的三小间作厨房储物间。 去年正月我和弟弟去拜年,虽有新冠疫情的阴影,但他仍通知表妹表弟们回来陪我们。头天就作了准备,红烧土公鸡,炖老母鸡汤,忙了十八个菜。几杯酒下肚,舅舅话就多了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一桌菜不比城里差。我们都翻身了,你们来拜年,酒都整箱子带。我们比过去好了十倍都不止!他说的“我们”,显然把我家这一支血缘关系包括进去了。门口停了四辆私家车,都是二三十万元一辆的,不躲不闪在支撑着舅舅说出此话的底气。其他移民的生活状况如何?我未作调查不便妄评,至少我舅舅家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分享了国家经济腾飞的红利。70虚岁的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在孩子们的指导下,也玩起了微信,微信昵称就叫“幸福”。 也有遗憾,舅舅望着我,喝了一口闷酒,喃喃地说道:你外公外婆没有过到今天的好日子,没有看到我们今天的好日子!说着说着他的眼睛红了,我也情不自禁泪水盈眶。慈祥幽默的外公1981年亡于胃癌,享年68岁。那时我正在上大学,父亲来信说他病了,我以为他能扛得过来,没有回去看他,穷学生的我只给他寄了两盒合肥烘糕,他吃后高兴地说:这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糕点!是我外孙买给我的!可是两盒烘糕没舍得吃完,他就“走”了!给我留下终生的愧疚。 作为淠史杭水利枢纽工程的一部分,为修龙河口水库,舒城县共移民11851户55264人,拆除房屋36700间。淹没耕地4.91万亩,经济林木0.56万亩,梅河、乌沙、毛竹园、五板桥、巴洋河五个集镇被淹没。库区群众舍家弃业,背井离乡,为龙河口水库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治理危害已久的水患,县委县政府组织了十万青壮劳力上工地修水库。县水电局副局长赵学信等三人因公殉职,还有很多没有留下姓名的民工流血流汗,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靠着肩挑手推背扛,历时3年6个月,终于建成了“世界第一人工土坝”。随后,经过几年奋斗,配套建设了杭淠干渠、舒庐干渠、杭北干渠,使淠史杭水利工程顺利联网,实现江淮水系沟通。灌溉农田155万亩,其中庐江县80万亩、原六安县10.8万亩,为下游灌区的防汛抗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劈山引水,灌溉良田千万顷;兴利除害,造福子孙亿兆年!”曾公希圣虽逝,为龙河口水库的题词仍掷地有声! 三 当年建设水库的前辈们可能没想到,他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修建的水库,有朝一日会成为库区群众增收的聚宝盆!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富裕起来的群众出门“游山玩水”的需求日渐旺盛。提供“玩水”场所、改“库”为“湖”,大力发展旅游业,藉此带动库区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成了水库所在地党委政府的共同行动。于是,新安江水库变成了“千岛湖”,龙河口水库变成了“万佛湖”。 1994年春,舒城县政府首次在《安徽日报》《合肥晚报》《旅游导报》等报刊上刊登广告,对外宣传推介万佛湖景区。1995年成立万佛湖风光旅游度假村总体规化领导小组,1997年成立万佛湖风景区管理处,对风景区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和促销,舒城旅游业正式启航。 为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万佛湖的旅游资源,坚持规划先行。2001年县政府聘请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编制了《万佛湖旅游区总体规划》,2006年聘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舒城万佛湖风景旅游区概念性规划》,由专业机构为万佛湖的旅游开发提出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还多次召开县内不同行业专家论证会,广泛听取意见。 为突出水资源保护,避免因旅游开发而导致水库污染,舒城县成立了万佛湖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环保“一票否决”机制。精心守护着这口“舒城大水缸”,严禁餐饮住宿业入住岛上,严禁经营性污水流入湖内,取缔上游污染性工业企业,保证了万佛湖山青水清。作为省城合肥的饮用水源之一,舒城至合肥输水工程已在建设中,进水口就在我老家九井那儿。 修建了杭埠高速至万佛湖的旅游快速通道,方便了外地游客。建成了气势恢宏的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和设施完善的度假村,开通了惠及库区群众的旅游致富之路“环湖大道”,接通了多条“断头路”。一幢幢粉墙红瓦别墅式的农家乐镶嵌在绿水青山间,赏心悦目。路通、网通、公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曾经落后封闭的库区,借着万佛湖旅游开发的东风,迅速脱贫致富迈向小康,展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坐着宽大平稳的游船,荡漾在碧波万顷的湖上,清风徐徐,细浪漪涟。群峰环绕,山峦叠嶂。江山如画,看环湖景色分外妖娆。燕子岛曲径通幽,孔雀岛迎宾开屏,风情岛心旷神怡,周瑜岛谈古说今,龙河塔临湖矗立如镇海神针。登上南岸的高峰山,回首眺望,众多小岛宛如佛祖撒向湖里的睡莲,一朵朵,一簇簇,尽情绽放。“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美丽的万佛湖以水至清、山至绿,吸引了八方嘉宾接踵而至,成为国家5A级风景区、江淮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50平方公里的水面、9亿立方米的库容,万佛湖在呵护下游群众水旱无虞的同时,以天生丽质的旅游资源异军突起,声名大躁,为库区群众创收、为龙舒大地添彩、为淠史杭水利工程增辉。 望着纷至沓来的游客、满面春风的后人,当年顽强拼搏修水库的前辈们欣慰地笑了。目睹它六十多年的凤凰涅槃、砥砺前行,为它的发展添过砖加过瓦、与其一路同行“两不厌”的同龄人也高兴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