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城事·茶舍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踏月来兮别样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邹敏

  渐入深秋,白天果真短了许多,还不到六点钟,天却已经完全黑了。
  一路上说说笑笑,不过二十几分钟我们便从高速下了乡道。没有灯光相伴的蜿蜒山路,格外黝黑宁静,路边的山林不停地在车灯中闪过,神秘而又刺激,好在常走山路的我对这样逼匝的行车视野倒也无所畏惧。转过一道急弯,抬头一刹那,突然看到一轮还不太饱满的皓月,高高擎在东边山顶的林梢,明眸顾盼,巧笑嫣然,瞬间照亮了我心底夜的暗黑,不觉就生出无限美好的情愫来。于是不假思索慨叹道:“我俩这可真是踏月而来呢!”坐在副驾的颖笑着应答,亦觉如是。
  怎么不是呢?此时此刻,不只是当空的朗月引着我俩从小县城匆匆抵达这僻静山乡,还有一场文学盛会吸引着我们满怀热爱踏月而来。
  为了一份热爱与坚守奔赴于此的又何止我们俩!
  刚踏上二楼,扑面而来的就是远比想象中还要热烈的气息,来自县内外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各地作家朋友们早已齐聚一堂,相谈甚欢。可以料想,今晚的中国·月亮湾作家村,必定别有滋味!

  走进作家村的枕溪山房,我的视线不由自主就被迎面木格屏风蓝色幕布上“溪月夜谈”四个字吸引——好诗意的主题!不论是山房的主人,还是今晚活动的策划者,想必都是被如水的月色浸润过的,否则怎会想出这样一个别出新意的主题呢?这让我不由自主就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条清澈的山溪自高山深谷潺潺而来,在静谧的秋夜中低唱浅吟;溪畔绿树掩映的是小巧的竹楼,不必精心布置,一切都只是最质朴的样子。几杯清茶,一群灵魂有趣的友人闲适地围着木桌而坐,沐着朦胧清幽的月色或吟诗弄词,或诵文唱典。此时,清溪映月,光影熠熠的溪面,升腾起的是淡淡的雾气,是沁透心脾的醉心书香……
  确实亦如是,今晚月亮湾作家村的枕溪山房内,不就是这样一处弥漫着书香文气的迷人之地么?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张原木长桌,以及随意摆放在桌上的精巧小糕点,无不让人感觉轻松、温馨。一个“谈”字,更是一下子就拉进了彼此间的距离,足见活动所倡导的氛围基调主打的就是一个随意自在。用这样别开生面的文化沙龙作为月亮湾作家村六周年庆典活动的前奏再好不过了,因为大家可以暂时丢掉一本正经,借助各种趣味横生的形式,无拘无束地畅意演绎文化的丰富内涵。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晚的月色因为有了诗文的渲染格外清幽迷人!你看到那一轮自远古而来的皎皎明月了吗?他是英姿勃发的美男子,白衣飘飘,仗剑天涯,虽艰辛穿越千百年的广袤时空,但依旧不减赤子情怀,予人千般热血万般力量;她亦是娉婷袅娜的妙女子,裙裾轻扬,脉脉含情,从唯美的诗词中款款而来,任你怎样深情吟诵,也无法详尽她的浪漫与诗意。也许就在某个瞬间,我们那颗沉睡多年的诗心都被唤醒并长出轻盈的羽翅,扑棱棱一直飞向窗外,飞进月夜.....甚至就连那一幅幅因情因境即兴而作的书画,也都是被月色晕染了的,因而便有了格外的风雅味道。
  夜阑人静空山幽,一枕月色难入梦。闭了眼,脑海里总有一轮历久弥新的朗朗明月,它伴我恣意畅游唯美的诗词王国;睁开眼,窗外是透着点点秋凉的清辉冷月,我借它轻轻濯洗烟熏火燎的凡尘素心。
  这难忘的深秋月夜啊,我与你一起迎接将至的黎明……

  清晨推开窗,满眼是如黛的秋山,耳畔有林鸟的啁啾,微寒的空气透着山野清新的润湿扑面而来,瞬间精神为之一爽。
  与昨晚枕溪山房活泼有加的文化沙龙不同的是,当日上午“淮河书院”的活动显得比较正式,多是以诵读文学作品或者精彩片段为主。用这样纯文学的形式来诠释作家或者像我这样一位文学爱好者热爱文字的情怀,我想该是最切合月亮湾作家村此次读书会的核心主题了吧。是啊,文字原本就该给世界呈现出最纯净本真的美——素简至极也清雅至极!能够于喧嚣的尘世择一处僻静之所静心品读文字、聆听文字,真的是挺享受的一件事情。
  当我有幸作为一名诵读者这样庄重地站在众人面前时,说实话,内心突然就有那么一点小紧张,在众多作家面前班门弄斧,对于我这样一个资质平平、毫无建树的“小学生”而言,自然免不了就多了几分卑怯之意。
  好在此时此刻的我们,不论是学界大家,还是籍籍无名之辈,都只是为了心中那一份对于文学最为朴素的初心汇聚于此。在神圣的文字面前,我们谁都是卑微渺小的,真正能够让我们折服的是文学本身的无穷魅力。站在这方小小的舞台之上,我们仅仅只想以声传情,并藉此更加多元地分享自己在某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感受而已。
  这样想着,瞬间也就释然了。

  时值晌午,微风不燥,秋阳正好。行走在作家村蜿蜒的小路上,如同置身于缤纷的画卷中。
  目之所及,遍野秋色,树树秋声。阳光下,各种明暗交错的色彩何等悦目赏心自不必说,单是那路边丛丛簇簇的覆盆子,就让一众文友稀罕得不行。你看它们,一串一串点缀在丛生的荆棘里,像是精雕细琢的红玛瑙,更像是顾盼流转的秋的明眸,在浅浅的秋阳里熠熠生辉,可爱至极!忍不住摘几颗嚼嚼,酸酸甜甜的满嘴都是儿时的味道,真好!
  让我喜欢的,还有作家村石斛种植基地那座小木屋,坐落在石径转角处的半山坡上,四围是苍翠秀颀的竹林,林荫蔽日,光影黯淡,给小屋增添了几分清幽雅致的意境。木屋门前,有一方小小的泉池,隐约可闻流水泠泠作响,池上笼罩着缭绕的雾气,曼妙缥缈的乳白色“纱巾”一直“飘”至竹林深处,也缭绕到我们的眼角、发梢,如梦似幻,让人恍如身临人间仙境,醉不思归。
  有那么一瞬间,我突然就在想:或许这屋子临窗处可能会有一架古琴吧?倘若遇上雨天,那琴旁是否正端坐着一位白发苍苍、仙风道骨的老者?焚香、品茗、抚琴、听雨。秋风过处,那竹林淅淅沥沥的雨声,那婆娑起舞的片片竹叶,莫不成了他心中最安逸脱俗的欢喜……
  将身借住尘世外,林下听雨也听风。走过漫漫红尘,遍赏人间风景,恐怕再没有比《半山听雨》更走心上头的曲子,不信你听,那袅袅的琴韵可不就是属于一个人的清欢么?
  昨夜踏月而来,只因你在山中;今日尽兴归去,心有别样秋色。
  四季流转,蹉跎半生忽而秋至!且让我继续借这寻常烟火,煮一壶清浅的月光,一杯能消俗世风尘,一杯可温岁月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