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家乡的河,抹不去的记忆
皖西日报
作者:严仍江
新闻 时间:2023年08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淠河两岸宜居春城。 傅先治 摄
严仍江
我的家乡在六安,幸在伟大的淠史杭灌区之内。家乡有三条河,在淠史杭蜘密水系中很不起眼,但它们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50多年,涂抹不去。 九里沟 六安城北去往寿县方向九华里的地方叫九里沟,就是过去老六安电机厂、现在的六安长途客运北站北边一带。那个地方那时确实有一条弯弯曲曲、或宽或窄的河沟,终年静静地流淌。 那沟很长,基本沿着六(安)寿(县),往上通往上游的六安城,往下通往我小时候活动范围之外。那时河水还比较清,因上游与淠史杭干渠、淠史杭支渠之一的九里沟进水闸以下的新河相通。这沟其实是河,大概是它在九里沟之上之下如细带如折肠像是沟。不过在我们村庄这里最为显眼,宛若大胃,弯如月牙,宽若大湖。满湖的鱼虾龟鳖,满湖的荷叶莲藕。春夏用竹床笆、用网在沟的缺口处一会儿便兜了成稻箩的鱼,用泥鳅用青蛙在河的两岸一夜可钓几十条大大小小的黑鱼。藕荷给我们带来几个月的快乐,初夏开始尝大人指头粗细的藕箭,接着品婴儿手臂白嫩的藕宝宝,再啃小碗口粗的香甜的大藕。闻嗅满湖荷叶的清香,吮吸躲藏在绿荷中间随风时隐时现的大白鸽一样的荷花的芬芳。莲子从嫩苦嫩苦吃起,到香甜到板涩到硬苦,乐此不疲。这里虽然给人不少乐趣、给庄子里有鱼有藕的经济收获,然而,这里并不适合大人们洗澡和孩子们戏水,因为沟里有城市生活排水,水不干净,水浅都没有淤泥深。 但庄户人家农业生产却离不开这沟里的水。如遇大旱天,两岸的稻麦油菜水渠供水不足,社员就从这河沟里往上提水,起初是用木质水车长龙一样往上吸水,虽然要摇动双臂很是吃力,但毕竟可以取到水。后来改用电动水泵就又快又省力了。社员自留地里的蔬菜需要水喝,各家每天早晚都喜欢挑河沟里的水,因为取水方便不说,这水还有“养分”肥菜。遗憾的是,这条沟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容,特别是上游几个工厂的建立最终演变为大堰河了。河沟那个像胃的部分现在成了市城北污水处理厂的主体部分。 大人们洗澡、小孩子们洗澡是在另外两条叫做“河”的地方。 新 河 从我老家往西不远处是淠河,这是一条我们小时还放排、行船的古河。因为河岸河堤都是黄沙,所以我们打小都叫它“老沙河”。而从我们生产队田地东面穿过的宽窄匀称的那条人工河是我们相对叫它“新河”。 新河是淠史杭干渠的一条支渠,从优美、宏伟的六安九里沟进水闸分流而下,一路向北直通寿县正阳关。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打我记事起这条河早已存在,听父辈们自豪地说是他们挖出来的,沉重地说是他们拿汗和命换来的。 每当汛期干渠水位超警戒线时,进水闸便开闸泄洪,洪水像千万匹脱缰的野马,从几个闸孔咆哮而出,带着鱼虾,先画个漂亮的抛物线,再轰然落入几十米深的河床中奔腾而下,溅起的水雾犹如春日密雨冲向两岸润湿树木花草,打湿人的衣衫。这是我小时看到的最宏大最摄人心魄的景象,以至于一个人不敢来此地。这时闸口以下一段水面就可捡拾随水流飞下的鱼虾,它们晕了,腆着白肚皮躺在水面喘着气,像人在仰泳。 河堤上长满各种青草,绿色浓淡不一,间或栽种着杨柳、泡柳、臭槐、刺槐、白杨等许多杂木。为了不让耕牛冬天长时间静卧,我们小时候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将牛从河埂高坡的牛舍里将它们呵起来,上了河堤骑到进水闸,再遛回来。其它三个季节,则将它们在不劳作的时间赶到河堤上呼哧呼哧翻卷大舌头啃食青草。夏天,我们一群小伙伴时常跟着它们到新河里泡澡,或骑着它们到对面河堤上吃草。我们的欢叫,常常把河里觅食的鹅鸭惊得直叫,惹急了,大白鹅径直飞过来叨啄我们。 一群大孩子带着弟弟妹妹在河里游泳是常事,有展示狗刨的、有展示侧泳的、有展示仰泳的,有展示潜泳的,还有展示踩水的;有时赛谁游得远,有时赛谁游得快,有时赛谁闷在水里时间久;有时还从伸到河面的泡柳上往下跳,下饺子一样。那时的河坡不是水泥的,是黄泥土的,人在水里没有力气了,慢慢划到河边拽着树枝或岸边青草就能上岸。从九里沟进水闸往下4华里左右是老田木船渡口,由此往下5华里左右是劳改队水泥桥。这两处既方便了两岸群众,又是逗留看风景、玩水竞技的好去处。 河堤每到一个大生产队就会被切出一个口子,修一个简易的、一扇闸门的提水涵闸,水闸下修有灌溉渠,顺着地势通往这个生产队的每一块田地。由于新河地势高,田地地势低,只要涵闸闸门一提,河水就从堤坝下的涵洞哗哗流进灌溉渠,哪片田地需要水,用铁锹将某个支渠上游边一挖水就去了。如果遇到连阴雨,就将涵闸一关,在靠近水渠的田埂处用铁锹一别,打开一个缺口水就顺着灌溉渠流到地势较低的小河里去了。所以,自从有了这新河,除了发大水老沙河水倒灌被淹的年景,在我的家乡确实是“闸一提,锹一别,旱涝保收”。 小 河 大堰河在村子最西边,新河在村子的最东边,大致都是由南向北。在这两条河中间从东往西斜着一条小河,南起新河老田渡口,蜿蜒西斜穿过田地和村庄,在下游汇入大堰河。三条河形成“Z”字形。 小河在没有新河之前,是一条贯穿村庄土地的低洼的堰冲,常年是烂泥田,也就是不干水的洼田。后来有了新河,高处田地里多余的水都排进冲里形成了河,越往下水越深。上游水浅,生产队在这儿栽种茭白;再往下,经过队部和打谷场集体养有群鸭;再往下,水面最宽最深集体养鱼。在各段都放有莲藕,小河终年不干,莲藕终年不绝。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小河给社员带来些许口福。 因为河水由天然雨水和新河灌溉用水汇聚而成,河道地势平坦又有几处堤坝截流,水流平缓,因而水质尚好、水温不凉不热,水齐脖子深的地方都不多。每到夏天男女老少都喜欢在这河里洗澡、玩耍,许多孩子的水性最初都是在这里习得的。 因为是活水河,鱼又不喂养,所以鱼都是自然生长的。小河里鲫鱼最多,窄长窄长的、白亮亮的,捉上来活蹦乱跳,汆出的汤又白又鲜。鲫鱼不是钓上来的,而是下河摸上来的。下河前,先从田地里搬出大土块扑哩倒咚扔河里,或是跳进河里用手掌猛划水或是狗刨式游泳,尽量大动作地弄出响声,鲫鱼会吓得一头扎进淤泥里。此时,贴着地面摸,摸到鲫鱼动都不动,就可以一手掐头一手掐尾把它“请”上岸了。 那时人们吃水还靠自然地下水。人们洗澡时,在小河靠近村庄的岸边发现一眼泉水,便用泥土围成一个井,支上石条方便村民担水。那泉水很涌,非常清,冬暖夏凉。冬天井口冒着热气,去淘菜一点儿也不寒手;夏天,加点糖精直接引用,凉冰冰甜津津。我工作后的前几年,每天清早还得从井里挑三四担井水回去,供一大家吃用。 如今,这三条河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水更清,景更美,抗旱防涝的功能更强大!树木花草、稻麦豆菜……在它们的滋润下更加茁壮!淠史杭、家乡的河,在新时代依然绽放着蓬勃的活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