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专 题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三个切岭”见精神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8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如今普荫寺切岭处处生机盎然。 蒋常虹 摄
  喜看平岗切岭“丰”景如画。 蒋常虹 摄
  苗键

  受地形、地势和气候因素影响,历史上的皖西、皖中地区饱经水旱灾害肆虐。1950年,淮河爆发流域性特大洪水,引发千万民众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后,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4座山谷水库陆续兴建,虽然改善了农业灌溉等条件,但淠河、史河、杭埠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没有得到根治,加之淮河水倒灌,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1958年,皖西、皖中地区发生严重干旱。面对灾情,中共六安地委坚持问题导向,迎难而上,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开始谋划筹建淠史杭灌溉工程。
  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相互联系的灌区形成的淠史杭灌区即淠史杭工程,位于安徽省中西部、河南省东南部丘陵地带,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丰碑,也是新中国减灾兴利史上的丰碑,是六安乃至安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更是六安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体现。其中史河灌区,东至淠河与淠河灌区隔河相望,西与同水源的梅山灌区为邻,南起金寨县江店至六安分路口(今属裕安区)一线,北抵霍邱沿淮一带。灌区的主要水源来自梅山水库。灌区控制面积3526平方公里,灌溉面积285万亩,相当于史河灌区内耕地总面积的92%。皖西人民在淠史杭工程中的奋斗,凝结出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在史河灌区枢纽工程修建中,位于今叶集区(时属霍邱县)的史河灌区内平岗切岭、普荫寺切岭、白龙井切岭这“三个切岭”工程建设,典型而集中地体现了伟大的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
  自力更生——为国分忧,把工程建设放在以自身力量为主的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来作为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动写照”和“显著特征”。“三个切岭”典型展现了“自力更生”这样的“生动写照”和“显著特征”。
  淠史杭工程建设之初,正值庶事草创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比较困难,工程没有纳入国家和省的建设计划。皖西人民考虑国家的困难,不向国家“等靠要”,为国分忧。工程施工所需人才、技术、物料几乎全部依靠皖西地区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千方百计自筹解决,平岗切岭工程更是这样。史河灌区以梅山水库为补给水源,灌区大动脉史河总干渠自红石嘴出发,穿越史、汲河分水岭,分出汲东、沣东、沣西三大干渠,灌溉史河和淠河之间豫皖两省383万亩丘陵、岗地、农田。平岗就是史河干渠通过史、汲河分水岭的作业地点。工程计有土方276万立方米、石方67万立方米。1958年9月下旬,霍邱县委、县人委在工地上设立指挥所,调集叶集、姚李、三元等6个公社5万余民工合力攻坚,工程原本预计用时三年,主要通过霍邱等地人民自力更生和艰苦努力,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完成工程。白龙井切岭由霍邱县三元公社(今属叶集区)水利团5000民工负责施工。工程从1958年冬季开始,历经3年,于1961年春季完成。
  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以发愤攻坚作为突破工程系列瓶颈的灵魂
  平岗切岭、普荫寺切岭、白龙井切岭这“三个切岭”工程建设从各自整体工程到每个工程的相关环节,都有看似不可战胜的艰险,构成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瓶颈。
  从各自整体上看,平岗切岭是淠史杭工程中最高最长的切岭工程,也是最艰巨的“钉子”工程。平岗岭位于史河总干渠中间,汲东、沣东、沣西三大干渠之首,是史河灌区的咽喉,位置又十分重要。工程设计在平岗切开2500米、宽60米、深25.6米的岗岭豁口,劈山切岭,相当于在岗岭上挖出八层楼高的山口。普荫寺切岭系史河总干渠工程之一。切岭深度10米,包括两端的填方工程。白龙井切岭系沣西干渠工程内容之一。切岭长930米,最大切岭深度17米,其中王大塘、墩子庙、白露丘三处属于大填方工程。这些工程无论是体量还是施工难度,都不是“艰险”二字能够描述的。这本质上构成了工程的总瓶颈。
  从施工过程来看,霍邱县长邹立汉在领受平岗切岭工程任务时表态:“霍邱人民宁愿苦斗,不愿苦熬,任务再大再难,我们也要斗!”爆破能手冯克山立下军令状:“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就是脱掉两层皮,掉上几斤肉,也要切开平岗岭。”平岗切岭工程开工不久,由于遇到大面积风化石,施工难度极大。特别切岗深度进入10米以下,难度陡增。叶集民工团共挖27眼6-9米深的竖井,每眼井底4个横室,共装1.8万斤炸药,试验放大炮松动土石,放炮时方圆40华里人畜出屋避险。这一炮炸成长320米、宽20米的大沟。而后加强爆破队由原来12人扩充为64人,以渠线分层长度为准,分配力量开展全线爆破,直至设计渠底。随着大爆破成功,“一炮成河”!平岗岭被炸“翻”了。约3000米长的渠线到处堆满新土碎石,散发着浓烈的火药硝烟气味,几万名“战士”立刻投入抢运石料的战斗。
  当时霍邱县平岗切岭指挥部组织指挥11个水利团、5万多人在平岗岭上摆开战场,同时参加施工,平均每米工段合民工17人。虽然施工环境恶劣,缺衣少食,但战士们斗志昂扬,工地上到处红旗招展,车轮滚滚,空中不时激荡嘹亮的口号:“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岩石坚。谁英雄谁好汉,平岗岭上比比看!”“修好淠史杭,引来幸福水,挖开平岗岭,不获全胜不收兵”。指战员们群情激动,一起高唱:“治水大军志气壮,千里丘陵摆战场,立下愚公移山志,手牵龙王上山岗”。
  1959年4月,为响应指挥部“增兵调将,决战平岗”的号召,叶集团常备民工增加4倍。叶集公社迁到平岗叶集民工团团部办公。决战平岗时,霍邱县城关人民公社副书记刘元如、人武部长张金堂,亲自带领援兵来到平岗。其他人民公社也给自己的民工团增添了2到3倍的兵力,6个团共5万人,分日夜班奋战平岗。
  1959年5月初,接上级指挥部指示——“平岗切岭要快挖通,快放水,快受益”,平岗正岭头的作战指挥室更忙了,高音喇叭更响了。指挥所副指挥李明义按夜间打竖井进度,每天从3点半钟就开始逐团逐营通知抬炸药、催打井、装药包、拉火(电)线,填炮眼,直至中午12点钟一齐放炮;指挥所书记邹立汉、副书记郜德才、指挥周振华等同志,日夜轮流在指挥室值班,规定大平岗岭的6个民工团团长、政委(或副团长、副政委)分两班,每隔两小时,来指挥室汇报一次工程进度。
  1959年7月27日,在老史河胡庄拦河筑坝,引老史河水进入史河灌区总干渠,帮助金寨、霍邱抗旱。水到平岗过不去了,有的工段只见一层薄水,有的工段渠底还高,上级要求平岗岭要赶快挖通,无奈,只有缩小河床断面,垂直向下挖小断面通水。邹立汉书记、郜德才副书记、周振华指挥,分段亲自带领民工团团长、政委扛测尺,下水测量河底高程。3天后更紧张了,河底越挖越深,河坎越挖越陡,人山人海,5万人一齐参加拼搏战,每一米工段有十几个人,放炮不能放,各种运土工具用不上,只有在河两岸陡坡上,人接人排成人梯,把土石一筐筐、一块块地向上传。
  奋战七天七夜,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8月8日中午12时,以底宽6-8米的小断面挖通了平岗岭,以每秒钟24立方米的流量,把“喜水”送过了平岗。喜水激荡着欢畅的群情,周振华、万国干、郜德才、李培国、张远振等跳到水中,从平岗西头游到东头;原孟集区委副书记、平岗副业场负责人赵本道亲自带领副业场100多名群众,下水打捞石头,让水流快些;站在水里、站在河坎和岗岭上的几万名水利大军,顿时欢腾起来,高喊“平岗通水了,我们胜利了,共产党万岁!”拍手称快声此起彼伏,有的发出高亢的歌声,富有诗意的人欣然赞颂“平岗是山岗,今日变河床,若无共产党,想也不敢想”!
  平岗切岭工程采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6个民工团参与攻坚,每团下设营、连、排,每一层级都成立了党组织、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带头攻坚克难、注重宣传发动鼓舞群众斗志,是平岗切岭工程的三大“精神法宝”。
  普荫寺切岭由“妇女野战营”承担。“妇女野战营”由霍邱县妇联会组织,由全县各公社女民工600多人组成,由陈国芬任营长,承担240米工段的切岭土任务。陈国芬带领“女兵”,推广打桩劈土法切岭,同男劳力一样操纵独轮倒拉器、自动推土机和人畜力牵引运土机等工具施工。1959年4月,切岭和填方工程完工,陈国芬“妇女野战营”受到全国妇联颁发奖旗的嘉奖。1959年冬,“妇女野战营”增至800人,改称为“妇女野战团”,又继续参加重点工程会战。普荫寺切岭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妇女能顶半边天”。
  包括叶集在内的霍邱党组织和人民不畏艰险,将发愤攻坚作为突破工程系列瓶颈的灵魂,生动地体现在“三大切岭”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三大切岭”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发愤”展现到极致。
  牺牲奉献——鼎力捐躯,将工程建设视为自己家事不计代价与损失
  “牺牲奉献”的精神元素在“三大切岭”工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鼎力”,即霍邱特别是叶集人民群众将工程建设视为自己的家事,不计较任何代价与个人损失,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作出最大奉献。一是“三大切岭”工程所在地的人民群众无怨无悔让出土地,奉献家园。与淠史杭工程中的前提工程项目一样,在“三大切岭”工程施工的地方,使用耕地、搬迁房屋、迁移坟墓、挖压庄稼等各项工作畅通无阻,特别是移民搬迁,只要是工程建设需要,在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上,群众说搬就搬,全力支持。二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三大切岭”工程参战人民群众不畏极端艰苦艰险的环境条件为工程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包括“三大切岭”工程在内的整个淠史杭工程兴建过程中,农民免费投工投劳、自筹石料、水泥、炸药等。农民的各种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大半。平岗切岭工程更是这样。1959年4月,为“增兵调将,决战平岗”叶集团常备民工增加4倍时,叶集男和女、整劳力和半劳力全上,包括年逾花甲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
  另一方面是“捐躯”,即参加工程建设的人民群众,有的人特别是有的妇女落下不可逆的伤病,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平岗切岭工程上马不久,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很多地方庄稼绝收,民工们靠地瓜蔬菜甚至野菜充饥。省里每人每天补助2两5钱大米,就靠这些极低的生活保障,民工们勒紧裤腰带,光脚施工,赤膊上阵。一些民工因寒冷、中暑、过劳而永远地倒在工地上。即便如此,平岗切岭工程还是提前完工。它和叶集境内的普荫寺填方工程、侯堰头地下涵工程、白龙井治流沙切岗工程、蒋刺林子填方工程一起,形成壮观的人工奇迹,保证了灌溉百万亩良田的岗上天河顺利建成,造福子孙。
  工程建设者舍生忘死,无怨无悔。在淠史杭工程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英模人物。他们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攻坚时刻冲锋在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让青春和生命在牺牲奉献中闪光。
  科学求实——实事求是,用科学规律支撑工程效率提高与质量优良
  “三大切岭”工程是改造河山,让自然为人所用的壮举,时时处处充满着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但也时时处处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淠史杭工程设计大胆采用了南方丘陵山区独有的灌溉工程系统——“长藤结瓜”式系统。系统中,渠道如“藤”,水库塘堰如“瓜”,渠道纵横,塘堰星罗棋布,再利用各种水利调节措施,源源不断引水灌溉。“三个切岭”工程是淠史杭工程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主“藤”上三个特别重要的“节”。它是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工程设计而得以出现。
  “三大切岭”工程施工中,工程建设者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着眼于解决工程难题,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和创新。“洞室爆破”和“劈土法”、“倒拉器”是平岗切岭工程施工的“三大发明”。
  “洞室爆破”:先在岩石上凿4米深、1米见方的竖井,然后在井底掏几个横洞做药室,每个药室装上400公斤炸药,组成一个爆破群,联合起来爆破。洞室爆破法,一炮可炸石30000多方。
  “劈土法”:先在作业面下方挖一条长沟,然后在沟里向土方挖进一到两尺,形成空脚,再在作业面上方地面一到两尺的地方钉木桩,钉入一定深度,岗土涨裂,自动倒下。
  “倒拉器”:从低处往高处运土的工具。在高坡倒土处安装一个滑轮,两人通过从滑轮穿过的绳子使用一辆车,一人向上推,一人肩背绳子向下拉,变向上费力为向下省力,使几百斤重的一车土石,很容易地被送上高坡。
  这“三大发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运土工具改革方面,除“倒拉器”外,还发明了履带式运输机、轨道滑车、风力绳索牵引机、人踩打鼓车绞绳拉土器、空中铁索输土器等18种工具。否则,高岭大岗、渠深岸陡,爆破后的成千上万方的泥土碎石要在短时间内由几十米的低处特别是渠底运至高处,是不可能的,也是难以想象的。
  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科学求实,支撑了“三大切岭”工程的效率。“三大切岭”工程建设至今已过去65年,但工程如磐石一般坚固,完好无损,展现工程质量的优良,这更是当年工程建设者们坚持科学求实建设的结果。
  “三大切岭”巍然在,精神芳泽被千秋。让我们用“三大切岭”典型而集中体现的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