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高考轶事
皖西日报
作者:王婉若
新闻 时间:2023年06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婉若
自古以来,“高考”让数不胜数的读书人魂牵梦绕,也留下许多趣闻轶事。 北宋名臣晏殊。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时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毅然参加了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题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并且得到过名师的指点,就如实向真宗报告,请求更换题目。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得到了皇帝的夸奖,他的诚实品质同样得到皇帝的赞赏。 著名学者钱钟书。1929年夏,钱钟书以外语和国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但数学只考了15分,要不是校长罗家伦赏识钱钟书的国学和英文,可能会被拒之门外了。当然,据《国立清华大学历年招考大学本科学生录取标准》刊载,1929年清华大学录取大一新生的总平均成绩为40分,可见当时清华招生考试试题难度较大,考分处于40分以下的大有人在。虽然钱钟书的数学只考了15分,但他的总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 著名画家罗中立。著名画家罗中立,高考前正准备成家。他白天去山里买木材,晚上自己动手做家具。报名截止的那天傍晚,罗中立在未婚妻的“逼迫”下,沿着大巴山脚下的周河,走了20里路,才来到县城,可白天报名已经结束。他来到招考老师住的招待所,找到招生办的老师,好说歹说才把名字报上。这年他考上四川美院,30年后,成了这所著名美院的校长。 著名诗人臧克家。1930年,臧克家以数学0分、作文最高分98分的成绩考取了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前身)。此时,臧克家已在青岛大学补习班学习了半年,是因病辍学后重考。当时闻一多为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新生入学考试的语文试卷他出了两道作文题,一题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题是《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臧克家两道题目都做了,其中《杂感》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正是这三句话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获得了最高分——98分。 知名学者易中天。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易中天在一所中学担任老师,他觉得自己与学生同场考试很尴尬,如果没有学生考得好,就更没脸见人了,所以他放弃了当年的考试。1978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考试,易中天打算全力以赴,备战考研。他曾回忆自己当年中学时的优异成绩,“我物理没下过99分,化学不低于98分,数学也是95分以上呢。”他当时的想法是,我只有高中水平,考研落榜,不丢人,若金榜题名,算我赚了4年。从此,易中天孤灯相伴,书海苦读,3个月拼下来,竟累得脱了相。结果,仅有高中学历的他,直接考取了武汉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易中天认为,学习应一以贯之,抓住关键知识点,并调整心态,将“该死的高考”(易中天语)看作一份逃不了的人生体验快乐面对。 当代作家迟子建。迟子建在《人生就是悲凉与欢欣》一文中,笑言自己的高考作文只得了5分,但她感谢阅卷的老师:“我高考不理想,居然把作文写跑题了,只考上了大兴安岭的一所专科学校,学中文。因为课业不紧,我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外名著,眼界大开。”那所学校面对山峦和草滩,自然景色壮美。迟子建写了大量自然景色的观察日记,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文学训练了。后来迟子建开始尝试写小说,从而走上文坛。迟子建早期的代表作《北极村童话》,就是在大兴安岭创作的。后来迟子建说:“我觉得图书和大自然对我的帮助很大。” 北大教授曹文轩。曹文轩20岁那年,江苏省下来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到盐城,只有一个。1974年某天,曹文轩接到北大法律系老师打来的电话,要曹进城见个面,后来知道那是面试。由于业余创作,曹文轩在当地颇有名气,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个名额居然降到他头上。当时北大招生是具有优先权的,老师最先把曹文轩的档案拿到手里,这决定了20岁的曹文轩未来的命运。乡中子弟被北大录取,这在当地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曹文轩记得,当时乡亲、朋友以及同学,给他凑了粮票和钱,父亲还请木匠为他新打了木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