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副 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1949,未能返航的军舰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4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郑策

  1949年4月底,国民党的最后一道大型防线被攻破,溃败如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官兵们人心惶惶,不知其未来在何方。当时他们被告知或许去广州,或许去台湾,但最后都被强行拉去了台湾……
  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宣布台湾省全境戒严:禁止岛内与大陆之间的所有人员往来,从此海峡两岸进入了长达38年的“冰冻期”,撤退台湾的百万官兵也就此面临“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境地。
  我今天所要叙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时间倒回1991年——一位身着西装的老者跪在母亲的坟前,手扶墓碑,涕泗横流,他就是本故事的主人公高鑑周老人。此时,他已经离开大陆40余年,身为长子流落海岛,老母亲至死也未能见上他一面,抱憾离世;如今母子二人已是天人永隔。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所写:“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家庭和个人的悲剧。
  高鑑周老人是外婆的哥哥,退休前是国民党台北市议会一位财会人员。他年轻时曾就读于芜湖商校学习财会,日本侵略期间,芜湖商校一度搬迁至立煌县(现金寨县),作为一名进步青年,那段时间他也曾接触过一些进步人士和思想。在历史洪流裹挟之下,他在毕业后被征召进国民党军队从事财会工作。身在军队,看到的、听到的,更让他对国民党军队内部的腐化深恶痛绝。他和军队里面另外几位志同道合者,私下里经常在一起聚会,商谈谋划。当时国民党的溃败已不可避免,他们立志弃暗投明、奔向更光明的未来,不愿被“捆绑”在国民党这艘“破船”上一起“沉没”。
  经过多方努力,高鑑周他们终于和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取得了联系,按照党组织的计划安排,他们所在的两艘军舰将于约定好的时间举起红旗、同时起义。距离起义之期越来越近,大家都在悄悄做着准备。然而造化弄人,高鑑周所在的军舰临时接到上峰命令:夜半时分提前出海。随着汽笛的一声鸣响,军舰驶离港口,驶向茫茫天水;临时的变化,让舰船上的进步官兵措手不及,仓促之下他们也无法及时与上级组织取得联系,只能眼睁睁看着军舰驶向茫茫大海……情势突变,高鑑周等人只得将秘密深埋心底,跟随这艘再也未能返航的军舰离开了大陆,就此告别了母亲和家人,一路风雨飘摇去到了台湾。
  好在另一艘军舰上面的同袍们在得知消息后,迅速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提前发动了起义。转瞬间,只见红旗漫卷,更闻汽笛欢鸣,起义将士们驾驶着军舰,折返船头、投身到党和人民的怀抱。
  40多年以后,高鑑周回到大陆探亲,再次见到了当年一起谋划起义的同袍,那一刻大家不胜唏嘘。“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昔日起义的同袍、中国人民海军某部的一位离休领导,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老高,太好了,你终于回来了,我可以向组织证明你当年的情况。高鑑周淡然一笑,说:当年那两艘背道而驰的军舰,虽然改写了我们的命运,但是今天有你的这句话,我就可以坦然回家、坦然面对老母亲的在天之灵了!
  1980年以后,当年退败到台湾的士兵大都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之际,大家对家乡以及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为了排解思乡之痛,老兵们自发组织起来,举行各种呼吁返乡探亲的游行示威活动,表达对当局的抗议。余光中《乡愁》里的诗句“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深深道出了老兵们的无奈。
  如此形势之下,1987年,国民党当局政策松动,先是放开在台的退役老兵返回大陆探亲,后期也允许退休的公职人员回乡,已经退休了的高鑑周终于得以重回大陆。踏上祖国大陆土地的那一刻,高鑑周老泪纵横,他人生漂泊,在一隅海岛待了大半辈子,想家也想了大半辈子。他离开大陆之时,尚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后来经老乡介绍,认识了从安徽六安双河镇椿树去台的孙姓女子,二人结婚生子,相互扶持、慰藉。40多年时间里,大陆和台湾早已隔绝了音讯,夫妇二人只有每每望向大陆的方向,暗自神伤。
  “无论岁月过去多久,母亲依旧在落日的巷口等你;叮嘱远征的鸿雁,捎去家乡的云朵;任青丝变成白发,站在老旧的光阴里,期待一场久别的重逢。”时间真如白驹过隙,漂泊多年的游子,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高鑑周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后,重回祖国母亲的怀抱。甫一下飞机,家乡一众亲人手持“炮竹千声迎亲人荣归故里,祖孙三代喜团聚共享天伦”横幅列队欢迎,高鑑周老人热泪盈眶,虽然再不能匍匐于老母亲膝下尽儿女之孝,但看到弟、妹两家儿孙满堂,40年之后的亲人团聚,也是喜极而泣。
  随后,高鑑周在亲人的陪同下,先是回乡祭拜先人,跪哭于父母坟前;之后走亲访友,故地重游,在饱览祖国名山大川的同时,既亲眼目睹了神州大地蒸蒸日上的发展气象,更感受到了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的昂扬风貌。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进步,高鑑周老人感慨万千: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何其有幸,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创造了历史,也足以证明我们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因为阴差阳错,我无奈之下出走台湾,但是我的一颗赤子之心永远与祖国同在。
  高鑑周老人回乡之后,积极发挥他的影响力,不仅在台湾大力宣传推介大陆的巨变,积极联系在台的乡友,为他们回大陆投资牵线搭桥;老人还非常重视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拿出多年积蓄为自己的中学母校捐资助学,亦经常性会对同乡困难学子伸以援手,同时更对自己的子侄孙辈读书求学提出要求,对读书优异者给予大力奖掖扶持,我们这一茬孙辈都受过老人的恩惠。 
  老人非常喜欢我妹妹,经常亲昵地称呼她“小校友”——他们的渊源来自于都曾就读于同一所省重点中学。妹妹读书用功,每年寒暑假都会给老人写信汇报成绩,老人的寿辰还会寄去祝福贺卡。收到报喜信函或祝福贺卡,老人像孩子一样会激动好几天,然后用工整的蝇头小楷给予回复和鼓励。小妹还记得老人信里写过这样的文字:过去我们的国家国力羸弱,民生凋敝,身为中国人在海外挺不起胸膛;你们赶上了好时候,要格外珍惜,只有所有的年轻人都努力学习知识本领,将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会有全世界的中华游子扬眉吐气的一天。妹妹考上北航后第一时间向老人报喜,海峡那头电话里的老人非常激动,语气亢奋连连夸赞:“小校友”争气,“老校友”与有荣焉,并表示给予奖励资助。
  自1991年始,高鑑周老人数十次往返两岸,他希望晚年能定居于祖国大陆颐养天年,并想亲身见证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奈何台湾当局不允许退休的公职人员定居大陆,心愿终究成空。2018年,老人病逝,未能叶落归根是他此生之憾。我揣测,老人最后的梦里定会长久地驻留于1949年,那艘未能返航的军舰终究成为最令他痛心的意象。噫吁嚱,我想我们现在可以这样告慰老人在天之灵:归来吧,祖国欢迎迷途的游子,欢迎迷航的军舰。
  沏一壶流年,饮一杯过往。在奔涌向前的历史长河里,每一个人的人生际遇都会流经不同的风景,有激流险滩,也有高峡平湖。今天的我们面对的“历史长河”更加开阔和壮丽,与高鑑周老人相比,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中华民族的幸运,更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