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清明专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又是风清景明时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4月06日    来源:皖西日报


  ▲清明起源
  明代 唐寅《春游文几山》
  徐新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当和煦温柔的春风轻轻袭来,稀疏淡雅的春雨绵绵而至,含苞待放的花儿悄然绽放时,这一切都昭示着清明节已经到来了。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等名句,都是对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而这时节也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光。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清明节挂系着人们一种特殊的情结,总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溯、怀念以及悲欢离合浸染的乡思情结。每逢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描写了清明时节江南烟雨朦胧的景象以及路人心中的哀愁和感伤的情怀。
  说起清明节的来历,人们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逸禄不仕,携母隐山,焚林俱死”。晋文公为纪念他,下令在介子推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全国禁火、只吃冷食,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到了唐朝,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了,拜介子推的习俗也演变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柳宗元在《与许京兆书》这样描述清明节到来时的场景:“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而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凄惨情景。直至今日,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那天,连空气中也仿佛弥漫着悲伤的气息,在先人的墓前,人们充满虔诚地低首鞠躬,漫山遍野的纸灰和随风散逸的风烟,寄托着人们内心的那种认祖归宗的情怀以及对逝去先人的深深怀念。
  清明节前后雨水增多,绿草如茵,桃红柳绿,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大地呈现出春和景明之象,正是人间春浓时。在这个生机蓬勃的时节,除了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外,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文情并茂地描绘出了人们郊游踏春、惬意地融入大自然,因恋春流连忘返日暮方归的画卷。明代王磐的散曲《清江引·清明日出游》则把清明节的民间习俗表现得淋漓尽致,“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真是丰富有趣。清明节日中既有生离死别的伤心泪,也有一派清新明丽的自然景象,更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真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时节。而在这风清景明的日子里,我们走向大自然,赏花、种树、放风筝、仰望流云,感受明净澄澈,不负大好春光,好好珍惜当下,珍惜爱我的和我爱的人,岂不也是弘扬清明节文化的意义所在。
    
  一朝春醒时,风清日月明。清明节的到来意味着热烈的季节已经来临,一切都是那么生机盎然,一切都是那么鲜活美好。在这四季递嬗、岁月轮回中,世间万物的生生死死,湮灭与辉煌,变得自然而真实。人们在这节日里怀念故人、缅怀过去,亦在这个节日里憧憬明天、祈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