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小记者园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秋天里的沙河

小记者 童品成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1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嵌在秋天里的沙河是五彩斑斓的。
  最先吸引住我目光的是绿色。一片在风中摇曳的竹林,你挨我挤,窃窃私语;满塘的浮萍,铺就的巨大翡翠;路边晒着的油桐果,秋阳正褪着它的鲜绿,带着它走向暗棕;五百岁的柏存皂,叶子绿得沉稳,皂角黑得深沉,旁边竖着的简介石碑告诉我,刘邓大军的战士们曾经采摘它的果实洗衣服。
  然后是黄色,银杏那一把把曾经绿油油的小蒲扇,从叶子的边缘开始蜕变,尽管有的叶片中间还有一点倔强的绿,但黄色还是闪耀地登场了,晃得树下的游客笑眯了眼,而土生土长的山里人看着往来的游客也乐呵呵地忙起来。银杏树在这里真的是随处可见,很多曾经都系过战士们的战马,但它们还是那样谦卑地立着,不曾炫耀半分。
  枫树的红则是火热的,那么璀璨。但我想,比它更红的,是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旧址。
  嵌在秋天里的沙河是红色的。
  第一个目的地是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它掩映在一丛绿竹之后,灰墙黑瓦,庄严肃穆,像一个不怒而威又不失慈祥的长者。门额上写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走进去,左手边是古旧的厨房,有很多瓦罐,有土灶,有漆黑的吊钩挂在火笼上方。再往里走,墙上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向我们展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犹如一把利剑插入敌人心脏”“迅速开辟了新解放区,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也展示了过程的艰辛,“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这是艰苦斗争的过程”;还有一系列重大决策和转折点,以及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第二个目的地是周氏祠堂。这里是六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警卫团驻地旧址”,因为不是开放的日子,我只能在外面看一看,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宗溯汝南赤子兴乡安社稷 裔怀天下忠心报国振家风”。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才能培养出周维炯那样的革命英雄。
  周维炯的故居和安徽银杏王在一个村落,一边是奉献与牺牲,一边是坚持与守望,冥冥之中,总有一种让人动容的情感在流动。
  嵌在金秋中的沙河是富有童趣的。
  在森林小道中,新鲜的红枸杞被我挤得喷了一脸汁;山洞前,我和同游的小伙伴捡到蝉蜕三四个;
  偶遇一座有年头的长石板桥,被石碑上刻着“乾隆”年间的字样勾起好奇心。我们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地研究着它的构造,却又被清澈的山溪中,与影子并游的鱼儿吸引……
  嵌在金秋中的沙河真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幸福!
          指导老师 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