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教体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双减”之下,农村课后服务如何多些花样?

本报记者 单 姗 李 芳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1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与质量受到普遍关注,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存量少、师资较为薄弱、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与城市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2022年底召开市“两会”期间,记者见到了市政协委员、全国优秀特岗教师、霍邱县马店镇第二小学教师刘满婷,她在提案中建议,从农村中小学课后服务机制落实、策略研究、功能服务以及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完善补充。
  刘满婷告诉记者,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祖辈照顾不仅隔代溺爱严重,而且无法满足其对孩子作业上指导,客观上来说,很多父母支持赞同课后延时作业辅导,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的压力。但由于缺师资、缺经费、缺资源,不少农村小学的课后延时服务局限于辅导孩子作业,在开发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素质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
  那么,农村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有哪些应对策略?刘满婷认为,首先,充足的经费是农村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基础,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经费有效配置。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保障这类学校有充分的资金开展课后服务。要引导乡村教师树立自觉的学习意识,真正实现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打造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使教师真正成为助力课后服务的引导者。其次,明确学校课后服务的目标要求。学校重视课后服务的开展,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认识到自身在推动课后服务真正落实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积极倾听学生对于课后服务的想法,注重开展生动活泼和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不是课堂教学的接续,而是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养的平台。刘满婷认为,乡村学校可结合自身办学历史背景、校园文化、当地特色等,开发一些乡土课程,供学生在课后服务期间自主选择学习。同时,学校也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设置多个社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能真正发展自己的兴趣,提高积极主动性与做事情的专注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