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皖西日报
作者:汪军
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汪军
农历的十月十三是父亲的生日。早在几天前,母亲就念叨着,到时去给父亲上个坟,去看看父亲,好让父亲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感受到亲人的怀念和温暖。我在书房准备东西时,看见房屋居中的大幅照片,这是22年前,父亲进京领奖时和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李岚清等的合影照片。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时,我就想起了父亲扎根基层、为群众文化奋斗一生的点点滴滴。 父亲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一个工商户家庭。那时皖西尚未解放,土匪横行。由于爷爷、奶奶家境较普通群众稍显富足,因而引起了当地土匪的注意,年仅两周岁的父亲就被掠入匪巢,受尽虐待和惊吓。后经爷爷多方求人,再施以重金才把父亲赎回。待年及耕读之时,又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据奶奶说,在校时父亲是勤奋聪颖、品学兼优,后因姊妹较多,家庭困难,无缘深造,初中毕业即穿上军装到了部队保家卫国。在部队遵纪律,敬战友,广受好评,并在闲暇之时苦练乐器和文学创作,深得部队领导赏识。后因爷爷奶奶爱子心切而痛失提干机遇,只能带着遗憾离开军营复员返乡。当时正逢“上山下乡”,举家从街道下放至陌生的偏僻乡村,一呆就是十余年。这期间他因家庭成份的影响,受尽旁人白眼、尝遍世间冷暖,导致年纪轻轻就生活颓靡,满头的黑发竟落得所剩无几。后因他在文艺方面的才能受到“伯乐”举荐,才被选拔到乡文化站当起了一名“临时工”。年近四十时才通过招考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在编文化干部。 刚转正,父亲就被安排到离家30公里外的姚李区任文化站长。其间,他带领一班人,开展活动、培养人才、创办杂志、组建文艺队伍,兴办文化产业。硬是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变成了远近闻名、行业领先的“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春,他荣幸地到北京领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之后,父亲更是干劲十足,带领同事们把文化事业开展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直至2004年6月因机构改革他主动提前退休。 退休后,他依然闲不下来,从原来文化站长变身为一名“文化志愿者”。他主动负责编杂志、建剧团,搞创作、值守留守儿童活动室的工作。业余时间坚持书法和二胡练习。两次担纲姚李镇志的主编工作,还义务每周去叶集区文化馆给爱好者们教授戏曲和二胡知识;他创作的戏曲、小品,经常在县(区)市级汇演时获奖。因为每天都是早上最早上班、晚上最迟下班,人们称他为“老七点”,又因他干文化站长时间长,因而周边乃至全市文化界都通称他“老站长”,也算是大家对他工作的肯定吧。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3年12月,他被文化部授予“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称号。至此,他在皖西地区乃至安徽省文化战线创下了单位和个人均获全国表彰的先河。 然而,正值老人家传授技艺、以文化人的黄金期,也是文艺创作的盛产期,更是他安享晚年的美好时期,2019年11月22日,他因突发严重脑梗倒在了地方志编撰工作岗位上,虽经全力救治,可两天后他永远离开了深爱他的亲人们,也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基层文化事业!当得知父亲突然离世,亲友和各级领导们都悲痛不已,纷纷登门或电话、信息慰问。 自父亲离世后,我的泪点骤降,每当看到电视里的亲情演绎节目,特别是父子亲情的情节,立即触景生情、泪目不已。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我面前,他的谆谆教诲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还在上小学时,父亲经常把文化活动开展到我家里。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就经常安排在我家,让母亲搞好后勤保障。一次实在没菜招待客人,忍痛把一只抱窝的老母鸡杀了,以至于母亲心疼了好一阵子。一次夏天在我家门口放电影,因为那时文化生活匮乏,周边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赶来看电影,父亲就把家中所有的板凳都搬出来供大家坐,并烧了几锅开水给乡亲们消暑解渴。小时候他常在床头给我们讲故事,教我们戏曲知识和诗词韵律,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这些点滴记忆都深深烙印在我心中,成为我今后工作的思想动力和力量源泉。 时间过得好快,一晃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我经常在内心与父亲交流。父亲,我向您保证,我会秉承您的教诲和做人准则,孝敬好母亲、教育好后辈,照顾好亲友、传承好家风,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做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