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家乡
皖西日报
作者:林先瑜
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林先瑜
我的家乡位于大别山腹地,是六安乡下的一个小镇。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工业基础又十分薄弱,致使经济发展非常滞后,直到2020年才成为安徽省最后一批脱贫地区。 在我儿时的回忆中,上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从村里走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大概有五里地,这是我每天早晚都要用双脚丈量的距离。每逢雨天,泥泞而又坎坷的山路总让人无处下脚。最难熬的便数冬日,“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教室的泥瓦房经不住凛冽的寒风,操场的升旗杆经常摇摇欲坠,英语听力的录音机也总是沙沙作响……以至于我想快快长大,听哥哥姐姐们说,到了十六七岁就可以出去打工了。 提到打工,我的脑海里总会想起长辈们那沾满灰尘的迷彩外套。那时的打工人可不是现代青年自嘲的称呼,而是一个个家庭里的顶梁柱。也因为青壮年劳动力需要外出务工以维持一家的生计,平日的村子里总是空空荡荡,除了田地里的老人和学堂里的孩子,几无人烟。 童年时期,为数不多的快乐,便是在夏日的傍晚,和小伙伴们围着村口的小河钓龙虾、捉螃蟹、掏泥鳅。泥鳅在小河边随处可见,但在城里可是稀罕货,就像鲁迅笔下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被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大抵是物以稀为贵,一小箩筐的泥鳅便能从集市上换一大包糖果。我的乡土记忆,只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后来,我来到县城开始了中学生涯。从独山镇到城南镇,接近两个小时的农班车载着我道不尽的乡愁,这一走就是六年。一直到高中毕业,我终于又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新农村建设将原先破败的小村庄,打造成了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乡镇巴士疾驰在坚实的水泥路上,路过那曾经三两间泥瓦房的希望小学,我看见了窗明几净的新教学楼,仿佛听见了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改革的春风吹到了乡镇,乡村振兴的号召奏响了时代的华章。电商产业助力农村蓬勃发展,文化旅游赋能乡村经济腾飞。淘宝与抖音电商让“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大放异彩,农民伯伯再也不用肩挑百斤重担为销路发愁。独山革命旧址群和龙井沟风景区两大旅游资源,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双擎发力,带动就业,提高创收,镇上的年轻人不再需要背井离乡。 我生在独山,我原以为我看够了这连绵的群山。我也曾志在四方,直到我离开故乡。当我逢人便说起家乡的好,我才发现我爱这片落寞的土地爱得深沉。故乡养不了肉身,他乡放不下灵魂。我仍认为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所以我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