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使者传承船之情
皖西日报
作者:张和平
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和平
六安永安航运公司退休职工易文生祖辈几代人从事水运,与水结缘,他因船来到六安,奉献六安航运事业一辈子。满怀对“船”的怀念,他退休后自发将上个世纪内陆航运的各种船只刻画制作出来,作为水运使者传承着“船”之情。 现年76岁的易文生,祖籍安徽蚌埠,祖辈几代人从事水上运输。1952年,幼年的易文生随父辈船运来到六安,在六安永安航运公司职工子弟学校上学,工作后当过航道清理队员,是地道的“船民”。后来任职于原六安永安航运公司医务所,直至2008年退休。 易文生在回忆过去时光时激动地说:新淠河修好了,实行“三通”了,从蚌埠双墩集把货拉到六安来,所有的物资主要是煤,船从外河连天加夜往六安拉,六安的物资往外运,当时外运内输离不开船。 随着铁路、高速、航空业迅速崛起,内陆航运逐步消逝。退休后的易文生满怀对“船”的怀念,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航运在淮河、淠河、运河、长江上的各种船只,按照一定的比例刻画下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船只达上百艘。 “主要是怀念,我把这些记忆中的船造出来,留给子孙后代看,它们曾经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易老深有感慨地说。走进易文生家的“船”展览馆,不足30平方米的展厅内展示着各式各样的船只模型近百艘。易老一一介绍着各种船只的用处:这个船是淠河船,“山扁子”,是六安专有的,从前到后都是空的,可以装茶、麻;这种船属于浅水船,船不大,一般五六吨。展馆包括淮河船、运河船、上江船、淮河古船四大展区,每艘船只还附有文字说明,让更多的参观者了解造型各异的船只和那段艰苦岁月。 “老一辈子在六安行船非常辛苦,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前来参观的市民周中旗深情地说。随着六安中心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易文生等“船民”早已上岸,曾经破烂不堪的居住区改建成了广场公园,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国家还为他们办理了养老保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