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淠史杭精神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教师 李晨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曾几何时,皖西人民历经14个春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于巍巍大别山中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淠史杭灌区,孕育了“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 坚定信念,用奉献赓续“红色品质” 淠史杭建设者们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创造了人间天河淠史杭的奇迹,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情怀。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润泽的不仅是大地,也是精神的补给与灌溉。 信仰之火熊熊不息,红色精神激人奋进。先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修建水渠,铺就了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昔日的千里贫瘠之地,在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和自力更生中变成了宜居宜业的绿色福地。岁月如流,精神永存。如今的皖西儿女更应秉承先烈之意志,高举红色火炬,继往开来,走完先辈们没有走完的路,走我们这代人特有的路。宁愿牺牲,不愿苦熬,好日子等不来,盼不来,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在岗峦起伏的江淮大地上,老区人民用不屈开辟活路,用意志与梦想续写水利奇迹,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先辈的牺牲和付出,哪来这一方净土。 在如今的皖西大地上,新时代的六安人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赓续红色品质。2022年4月,六安因疫情按下暂停键。在寂静之中,无数六安子女挺身而出,用臂膀撑起一片晴天。在城乡疫情防控卡点上,淠河哺育的六安儿女不分昼夜、辛勤值守;在核酸检测一线,淠河哺育的六安儿女不惧风险、任劳任怨。在抗疫斗争中,无数人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投入抗击疫情的洪流中。他们为挽救患病同胞的生命、为纾国难家愁而放弃对个人安危利害的考量。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战天斗地的无畏勇气书写了撼天动地的不朽史诗。那些逆行者的肩膀上承担着厚重的使命,他们坚守着共同的信念,诠释着舍我其谁的无私奉献。 每一名坚守在一线的普通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温暖皖西大地。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汇聚起无坚不催的战“疫”力量。一抹抹美丽的身影,那来来去去忙而不乱的脚步,坚守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打破心灵隔离,传递守望相助,用行动凝聚爱的力量,用敬业和奉献筑起“防疫长城”,传递着“六安温度”。那一抹抹“志愿红”是六安儿女血脉的颜色,那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奉献精神是温暖,是光,是六安人血脉里的红色基因! 初心不渝,以奋斗书写时代荣光 曾经的六安人锚定奋斗目标,添注奋斗信心,朝着梦想的方向,铆足干劲、脚踏实地,以实干苦拼的精神书写了水利奇迹。岁月匆匆,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前,一代代人的足迹也清晰可见。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劲可鼓而不可泄,气可振而不可馁。越到关键阶段、紧要关头,越需要鼓足韧劲、持续用劲。回首过去,淠河哺育的六安儿女,在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中取得了大别山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以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唱响砥砺奋斗的时代之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六安儿女也定能坚决克服不想担当、不愿作为的“惰性”;坚决克服一碰到“沟沟坎坎”就打“退堂鼓”的“懒劲”;坚决克服不想“钻”、不敢“争”的“懦劲”,做勇于攻坚克难的“猛将”,争当立说立行的“干将”。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当前,六安正处在抱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六安儿女定能牢记初心,发扬“淠史杭精神”,挺起脊梁、冲锋在前,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经风雨,在完成重大任务中炼经验,在吃紧吃劲岗位上提才干。面向风景正辽阔的未来,淠河哺育的六安儿女定能立足岗位、担责尽责,实干苦拼、铺路筑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梦想之花,用璀璨韶华奏响奋斗旋律。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恒心不丢,奋斗方能见证初心。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这是最好的际遇,也是最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永葆青春理想主义情怀,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凡事过往,皆为序章。“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李大钊先生的疾呼仍在耳边,唯有奋斗。只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没有坐享其成,唯有奋斗才能得到幸福。世间的岁月静好,仰仗每个人风雨兼程。 处在新的跑道起点和激烈竞争的赛点,六安儿女必须保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拼搏精神,保持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鼓足劲头奋力奔跑,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强烈的进取心和永不停歇的姿态助力六安在振兴发展路上砥砺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