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区:规范提升促传统产业焕生机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11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讯(黄建惠)腌腊肉制品是六安人喜爱的家乡味道,其中的三十铺板鸭、东桥咸鹅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土特产,也是六安人走南闯北铭记心头的“乡愁”滋味。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以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为契机,坚持监管与服务“两手抓”,采取集中规划促创建、风险防控促安全、统一标准促规范、齐抓共治促发展等举措,积极培育创建腌腊肉制品小作坊示范集中区,让昔日的特色食品小作坊焕发了勃勃生机。 坚持集中规划。西商市场内原有十余家销售自制腌腊肉制品的经营户,经营条件脏、乱、差,不具备获证条件。金安区市场监管局积极与西商市场管理方联系,提出统一市场规划建议,培育建设腌腊肉制品小作坊一条街。经牵线搭桥,13家经营户集中购买了新建门面,西商市场同意将该区域设置为西商腌腊肉制品小作坊集中区。为了使小作坊符合生产、卫生规范及要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流通股组织业主实地参观学习获证腌腊肉制品生产企业,联系市局食品生产监管科指导小作坊“一户一图”改造等。示范区内小作坊实现了“八统一”:即统一证照公示、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标识标牌、统一产品标准、统一晾晒场所、统一防护措施、统一台账记录、统一快检公示。引导规范为先。金安区市场监管局在引导小作坊规范方面,坚持“扶上马,再送一程”。在西商市场内先后组织开展了两场小作坊集中培训活动,一场是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使小作坊业主知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及事故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另一场是食品安全生产业务培训,使其了解掌握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生产过程控制及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等知识。 三方联动监管。为做好小作坊示范集中区内13家小作坊的监管和服务工作,由清水河街道、区市场监管局及三里桥市场监管所实行“一对一”网格化包保,开展不定期监督检查,及时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快检+抽检+日常监管”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强化了食品安全监管与服务,实现了“小作坊生产放心,老百姓食用安心,特色产业发展称心”的预期目标。 多方推介发力。金安区市场监管局正着手打造腌腊肉制品小作坊集中示范区的“范”和“韵”,在品牌、管理、标准、检验方面,进一步帮扶示范区小作坊做到统一规范,从培树产品文化、发挥示范引领、打造特色品牌等多方入手,推动小作坊从“加工价值”向“品牌价值”“文化价值”的转变,大力提升特色食品核心竞争力。据统计,2021年园区内腌腊肉制品产值约1690万元,2022年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2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