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城事·茶舍·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青荫红果挂心间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徐缓

  双休日来到新街口菜市场买菜,不经意间看到一个菜摊竟然很不显眼地摆放一只竹篮,盛放着不多的小枣,圆溜溜的,有的还冒着微微的红,哈,是我记忆里的灵枣,我老家村里王奶奶家院里的老枣树结的哦!立马上前问卖菜的大姐,“是呀,我自家树上结的,吃不完,顺带拿来卖的。”热情的大姐快言快语,“你尝尝,可是你儿时味道。”说着就拿起一个枣洗洗递给我。“呵,还真是那个味呢!”
  我出生在霍邱白莲乡艾井村(那时候叫大队),好像是郢岗生产队,父亲在县城工作,我们跟着母亲在乡村生活,姥姥姥爷都是生产好把式,记忆中童年也没有受过什么苦,只是没有现在孩子这样拥有无数好吃多样的零食,勤劳的姥姥在房前屋后栽植很多种果树,结的桃李杏梨枣,还有湖塘里的藕莲鸡斗果、菜园里的黄瓜番茄、地里的花生红芋,甚至野地里的酸泡毛薏都是我们的最爱。
  在乡村,守着清贫的日子,一年四季,枣树、葡萄树、梨树、杏树、桃树,就是村里孩子们的期盼,甜脆的枣、酸甜的葡萄、多汁的鸭梨、带着虫眼却特别甜的红嘴嘴的桃,还有黄灿灿的杏儿,就是我们馋嘴的零食!
  村庄里我们最眼馋的是王奶奶家的灵枣。奶奶70多啦,在那时候算是高龄老人,满脸皱纹,倒是很像那棵老枣树绉绉巴巴黑黝的树皮,但是奶奶很慈祥,对我们这些馋嘴的雀儿,一点也不厌烦。老枣树不知年龄有多大,听奶奶说她家上代人都吃过这棵树结的枣儿,显示它的历史沧桑,但是虬干上每年青荫蓬勃,小小的枣花开了又落,绿叶随着日升日落渐渐退出,青枣由小慢慢变大,有的慢慢挂红!枣儿刚泛青,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爬上树,真的是如杜甫在《百忧集行》诗中所写:“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我们倒是有点怵树叶里的洋辣子,那被毛茸茸的洋辣子叮得奇痒无比的记忆与灵枣的脆甜一样深深地镌刻在脑海。
  西晋文学家傅玄《枣赋》赞美:“既乃繁枝四合,丰茂蓊郁,斐斐素华,离离朱实。脆若离雪,甘如含蜜。”红枣不仅味美,而且寓意美好。它在我国百姓心目中,象征着幸福、美满和吉祥。各种喜庆和年节,红枣都是不可缺少的。结婚大喜,新房里婚床上大红的被子下面也放红彤彤的枣,还有花生、糖果,我们小孩记得最清楚。很多次闹新房看新娘是幌子,翻找红枣、喜糖才是真。
  几年前去延安,有幸来到枣园,也买到有名气的延安革命圣地的特产“狗头枣”。在这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又大又红又甜的枣养育了这片红土地上的百姓。毛泽东主席有着深厚的红枣情缘,他曾经深情地说:“陕北的红枣,对中国革命也有一份功劳哇!”
  革命文献记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党中央和毛泽东进驻延安枣园村。当毛主席得知枣园和附近群众长期靠天吃饭时,便指示中央警卫连战士与群众一起,修了一条十余里长的“幸福渠”,引用河水来灌溉附近的土地。枣园的群众唱着“毛主席来了幸福来”的歌曲,捧着当年收获的大红枣,到中央书记处慰问。
  我的家乡处于江淮分水岭,易旱、缺水及土壤不肥沃,透气性差,虽然传统农业很难成规模,却是建立无公害基地、发展林业、种草养畜的绝佳境地。枣树耐盐碱、耐干旱,生命力极强。清代诗人张镠作《富平枣》诗赞曰:“何须珍异物,爱此一林丹。雾暗青虬隐,秋花亦玉寒。吹豳常应候,则壤不名酸。寄语安期叟,如瓜讵可餐。”“子孙繁衍遍大地,青荫红果惠人间。”广植枣树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带民致富的好途径。在叶集平岗果岭、霍邱金谷堆农业生态园,大多种植的是山东沾化冬枣,成片的枣树林淌翠流碧,八月前后,一颗颗饱满光鲜的冬枣在枝叶掩映中露出绯红的圆脸,深得消费者青睐,市场走俏。虽然味美但是产量低、树棵高大不便采摘的小灵枣早已退出“江湖”。
  今偶遇灵枣,挑起深度记忆,泛起脆甜,从口入心,那是深耕在心田的家乡情结的种子,有了机会就会冒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