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特别关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我当记者的体会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记者 岳阳 摄
  汪言海

  当记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眼力、深入的作风和精当的表现力。
  选择了记者,就是选择了使命。有了使命感,才会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坚韧不拔,揭示出重大问题,并被时代所接受。这样,记者短暂的生命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燃烧。
  记者是一个有风险的事业,谁惧怕风险,谁就难有大的作为,他就会如华君武漫画讽刺的那样,“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当然,记者也要善于规避风险。
  只要新闻事实还在持续,还在发展,记者就应该跟踪调查,不能像黑熊掰玉米棒一样,掰一个丢一个。记者永远是“追新族”,其中一“新”,就是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调查研究。
  过去,要求“记者要吃透两头:一是上头的精神,二是下头的情况。”我觉得,“吃透”是很难做到的,但必须“了解”。我认为,记者要了解三头,即上头、下头和外头,这个外头就是外省、外国的相关情况,这样记者才可能有开阔的眼界。
  当记者要有积累,包括知识积累、材料积累、思想积累、经验积累、感情积累。这个积累就是记者的“内存”,内存大,到时候,鼠标轻轻一点,要什么就来什么。诸多积累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积累知识,新闻背后的支撑力是知识,新闻作品是记者各种知识的构成件。
  工业有一个原始资本积累过程,记者也有一个原始积累过程,这个积累不是资本,而是包括知识和思想在内的一切总和。谁完成了这个积累,谁就有可能当一个优秀的记者。而且这个积累没有终点。因此,记者永远处于学习和积累状态。记得儿时唱过一首《中国少先队队歌》,其中有两句歌词叫“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对于记者来说,也要“时刻准备着”,这个“准备”就是平时的积累。因为你不知道领导什么时候会交给你什么任务。机会只给有准备的头脑。您想当一个优秀的记者吗?请您在积累上下功夫。
  赵本山与范伟、高秀敏(已去世)演小品,年年有新套套,春节晚会已经“6年冠”了。一个重要原因是背后有一个叫何庆魁的作者给他们搞创作,他创作成功之道就是生活积累。何庆魁说:“只有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才会像老母鸡一样,不缺钙,才不下软壳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做学问之道。作家徐迟续了一句,叫“识万般人”;我这个记者则续了一句,叫“想万民之所想”。
  当记者首要的不是如何去写作,而是如何去思维。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是人有思维,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感知事物的表象,而且可以把表象作为思维的加工对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因此,思维使人类成为“地球之王”。另一方面,思维这个东西又很容易成定势,妨碍人类创新,而且有了思维定势(权威定势、书本定势、经验定势)的人往往不自觉。
  真佛只讲家常话。人们总是喜欢生活化的东西,把道理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往往能使新闻写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
  一些反映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的稿子,争论大,很难出来,但一旦出来了,影响也就大。记者写的稿子,不可能每篇都能引起震动、震撼,但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像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一串串涟漪,应该说可以做到的。
  在中国,农民是弱者,作为一个人民的新闻工作者,有责任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农民的呼声。反映农民的呼声,要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
  文生于情。只有情动于心,才能行不顾身,也才能文感于人。
  记者要有“言人所未言”的识,还要有“言人所不敢言”的胆。
  在记者这个岗位上,良知比采写技巧更重要,作品可以不完美,但自己的良心不能受煎熬。记者也是人,忘我是很难的。但记者是代表大众利益的,在社会上的假恶丑面前,一定要战胜自我,坚持正义与良知。
  当记者要有韧劲,有了韧劲才会千方百计。
  当记者要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正义感,又要冷静、理智、求实。
  记者也要学理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优秀的记者,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学的理论是X射线,有穿透力,像望远镜和显微镜那样,使人看问题入木三分。尤其是撰写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必须具有理论思维。
  我当记者的一副对联:
  胸怀全局把握大势 睁大眼睛看世界 居高临下抓问题
  博览群书融会古今 广交朋友跑情况 厚积薄发写新闻
  横批:站在最高处 钻入最深层
  北京晚报记者张沪访问美学家朱光潜,谈到积累,朱说:“你们还记得米勒的那幅《拾穗者》的画吗?……我就像那幅画中的老妇,在落日的余晖中捡起我点滴的收获。”在积累问题上,希望大家,包括我在内,都来做一个拾穗的老妇,捡起我点滴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