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特别关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精神与品格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8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记者 岳阳 摄
  王鸿

  《见证——艰辛的第一步》,书名与内容非常贴切,至少有两项大的见证:
  第一个是见证了“安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历史”。如果说在当代安徽农村的变革史上,这段历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那么这本书所记述的正是这段历史潮头上的浪花。是一本浓缩了的、有血有肉的、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结局又是什么的一部真实生动的电视连续剧。
  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但这里面所蕴含的思想、理论的启示和工作实践的经验,是永远不会过时。理论之树长青,有益的经验值得永远继承与发扬。比如,有两个大的理论观点:一个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唯物史观。首先是农民自发起来,创造了这个改革的历史。现在的肥西山南小井庄,凤阳的小岗村,都建了纪念馆,树了碑立了传,成为创造当时历史的典型。还有一个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别在唯书、唯上的年代,要坚持这一条是很不容易的。在包产到户问题上的争论,当时在农村,在基层,甚至在上层,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思想的交锋。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责任田,就争论过有10大好处,又摆出10大坏处。安徽农委于1961年10月做过调查,全省选出26个县,试行责任田的36个队平均亩产142公斤,增产19.45公斤;另选36个没试行“责任田”的,亩产135公斤,只增12%。后来有人写文章,形容当时的“责任田”,其兴也勃焉、其灭也忽焉!如果当时能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责任田”可能会健康发展,此后的局面可能是另一番天地。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万里来安徽,对这个争论的表态是:“过去的批判,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让事实来证明”。万里站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一边。万里是当时的省委书记,省委分管农业的王光宇,地委书记中如胡坦、徐士奇、王郁昭,省里的周日礼、吴昭仁等都站在这一边。
  新闻界突出的就是汪言海,他能被誉为“安徽新闻界为农村改革开放开第一腔的人”,是实至名归的。别的不论,能把这本书写出来,就足以证明他的实践与功底。没有20本忠实而艰苦的记录,无法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历经了春夏秋冬,历经的炎日与风霜,这20本记录本,也成了历史的见证。光有客观的记录,而没有他所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也不可能写出这本《见证》。所见所闻为实,所思所悟为虚,虚是论述与上升。实践证明,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他的确是一位自觉的参与者、忠实的记录者、致极的宣传者、有力的推动者。从这些艰苦的实践过程来看,反映出了他的可贵的品格与精神。集中起来,至少有四个方面,那就是敬业精神、担当精神、治学精神和工作精神;加上形容词,应该是高尚的敬业精神、勇敢的担当精神、严谨的治学精神、刻苦的工作精神。所有这些精神,印证了作者是一位合格的优秀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反映他的担当:就是勇敢忠实地担当社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和使命。他可能还有一个一般人没有的特质:他是农民的儿子,他了解当时农民的苦难,了解当时农业的危机。因此,我们作为社会工作者,要力争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应该是我们这个研讨会的收获。
  第二个大的见证者,就是作者在书中记述的一批又一批,各级干部,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如果说,安徽农村的第一步改革,是广大农民的创造,还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呈、支持分不开。一大批相关的各级干部、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有的是同情者、支持者,有的是思改者、鼓动者,有的是记录者、宣传者,他们起着很重要的中介作用,特别是各级干部,有的则是在关键时候起到把握方向、最终决策的作用。诚如作者在“人物篇”的题记中所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但不能否认一些关键人物的作用。”延伸来说,就如我们在座的这个群体中的各方面代表性人物,应该说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分子。
  还有具体工作实践上的经验,为通过内参反映情况。作者在书中记述的“三地书信”,把事情通报到更高一层的领导。在现代通讯技术还不发达的上个世纪,领导同志通过内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就是很重视来自新闻单位的内参。内参当时是不能公开见报,是向上级反映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像安徽农村的第一步改革,对初期发生没有相当的敏锐力是看不到的。“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新华社的两名记者,安徽日报的黎健图,都是汪言海的支持者。通过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发内参,是谓“通天之举”。作用有时比一篇一般的公开报道作用还大。比如我所经历的上世纪60年代,我在省委任秘书,遇到两大怪病:一是血吸虫,二是出血热,最早都是内参反映到省委。到了安徽日报,我也亲历了一些发内参的故事:如邱正平反映五河农村卖血;徐一化反映燕子河大坳缺粮,最后惊动“省长冒雪访山民”。
  这也是《安徽日报》这本大书中的一段精彩篇章。我在前几天《安徽日报》70周年纪念座谈会,代表老报人发言,在回顾安徽日报的办报史时,我就讲了这一段的故事。这一段我是这样表述的:“翻开这本大书,能看到全省各个时期的新成就新亮点,能听到全省各行各业前进的号角与呼声。其中,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起到巨大舆论影响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农村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日报》为此刊发了几百篇稿件,旗帜鲜明地支持这一件大创举,推动了农村的第一步改革。‘要吃米找万里’,就是当时的一句美谈”。听过发言,还引发了郑书记的议论,称赞为厚重和亲切。因为发言限时5分钟,不可能展开叙述。对这一段报道做出的贡献,言海同志是功不可没的。
本报记者 岳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