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与六安工业经济
六安市绿色发展研究会第八课题组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双碳目标”的实质是能源重塑 目前,面临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三次能源转型,但是人类能源消耗总量的80%以上来自化石能源,这种不可持续的外部表现注定转型过程的艰巨复杂。 首先是温室“魔咒”。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当地球进入失控状态,气候变化超过了5℃临界阈值,地球将由“温室”变成“热室”,把人类生态系统推向崩溃边缘,人类已经站在生存与文明延续的十字路口。为此,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巴黎协定》上签了字,各国陆续作出减排承诺。所有这些,相当于宣判了化石能源死刑,现在只是缓期执行而已。 其次是资源约束。化石能源是有限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我国资源结构是“富煤、缺油、少气”,70%以上的石油、40%以上的天然气依赖进口。页岩气、可燃冰等新的化石能源储备,总量有限、开采困难、极易污染。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还有一项难以替代的功能,就是化工材料。如果用完了,那么塑料和化纤等人类的化工产品就失去来源。 第三是能源安全。化石能源分布不均,导致能源垄断局面,引发国际冲突。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炭情况稍好一些,石油和天然气问题更为严重,因为前者在交通领域的作用暂时很难替代,后者又被当作是奔向“双碳目标”的过渡能源,同样很难替代。因此,即使不考虑气候变化和储量限制,仅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考虑,依赖化石能源也非长久之计。目前已经找到的化石能源替代品,如热能、势能、风能、核能等大都不受先天资源条件限制,多和技术水平有关,这些不同能源形式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和替代。 基于以上,能源结构必须转型,彻底摆脱化石能源束缚,进而实现“两个替代”——能源生产清洁化替代和能源消费电气化替代。 二、工业经济转型是能源变革的关键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和血液,能源转型了,工业必须随之转型,没有选择。 一是使命所系。根据统计,目前人类活动所消耗的初级能源按照不同用途分为三大类:居住、交通和工业生产各占三分之一。与发达国家一样,我们的工业体系也是建立在高强度的碳排放之上,这是自然禀赋、技术发展路径、社会组织方式和市场机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碳经济的特征是追求低成本、高效率、高利润,这也是我们之前的发展动力,但是高碳经济的负外部性得不到有效的校正。“双碳目标”下的低碳发展首先聚焦的是工业领域,除了其具有显现性和直观性外,最主要的是碳排放三分天下有其一,工业系统不能适应新的生产能力,“双碳目标”就难以兑现。 二是生存所迫。当下,全球气候环境问题要求中国必须改变高碳的能源结构和工业体系。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对碳排放进行定价,欧盟碳排放交易权基准定价持续走高。不少国家在酝酿出台碳边境调节机制,如果我们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不实现零碳转型,贸易出口将为此付出巨大成本并失去竞争力。同时,国内市场工业产品的“绿色通行证”制度即将推行,如果产品含碳量高,同样不被市场认可。实际上,国内一些颇具慧眼的企业已经着手战略转移,角逐已经开始了。 三是大势所趋。我国已经成为第三轮国际能源转型的主力军,在诸多清洁能源领域拥有全球领先技术、优秀制造企业和强大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在风电、光电、动力电池、储能、核能、特高压电网等未来电能时代主导的核心领域都占据相当优势。这些都是构建零碳工业体系的基础。事实上,零碳工业从不同的领域已经悄然兴起,零碳工业体系建设呼之欲出。 三、在构建零碳工业体系中实现换道超车 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的顶梁柱,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然是。因此,建立零碳新工业体系,乃是全市发展适应国内外形势所必须。从现在起到2030年,是关键而宝贵的机遇期,需要把握目标,创造条件,在这场新的工业革命中实现换道超车。 一是着手现有企业新旧动能的转换。绿色低碳转型在近20年里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驱动力,零碳技术将是最重要的投入和发展方向。政府的责任在于趋势引导、政策支持和服务协调,警醒全社会关注“双碳目标”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并就其紧迫性、重要性形成共识。企业要在技术进步、流程改造和管理优化上用力。未来碳核算就像财务核算一样,成为企业标配,尽早培养一批懂得温室气体监测、统计与核算的碳排放管理人员。减排压力大的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还要特别注意对碳交易市场的研究。 二是努力培植新能源产业。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也就是说在未来9年时间里平均每年增加7500万千瓦以上,有专家认为很可能还要加倍。据估算,实现这一目标全社会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将超过百万亿元。作为投资,新能源产业具有政策性和普惠性,不能不争;作为产业,新能源项目应当视作工业经济的新项目,追踪落地。 光伏发电我们有经验有基础,金寨县还创造了具有特色并可复制的模式。光伏发电两大难题现在都有了新解。一是投入成本高的问题有明显缓解。由于技术突破和国内企业崛起,单晶硅、光伏逆变器、IBC电池板等综合成本大幅下降,带来市场需求几何级增长,用其发电无须补贴也可望平价上网。二是用地难的问题找到新路。已有尝试在鱼塘和农田上方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意外发现不仅降低水面和土壤的温度减少蒸发,还提高了鱼粮产量。若经济技术可行,不妨试点把农民的土地租给光伏电站,探索实现农民、电站、消费者和环境共赢的局面。 风力发电也从高风速风力电场迈向低风速风力电场,我省的来安就是实例。要以空间来置换低效。有经验表明,农田上安装风电机组不会影响农业生产。全市如有五分之一的村能在田间地头、庄前屋后、乡间道路等零散闲置土地上,开辟200平方米用于安装2台5兆瓦风电机组,就可实现180万千瓦风电装机。更重要的是,项目单位千瓦平均造价较10年前下降了30%,建成后发电成本更低。 三是积极抢占储能产业的上风口。储能应用空间广泛,应当注重选择抽水蓄能的挖潜扩张和电解水制氢的产能增加。 抽水蓄能技术成熟,抽水蓄能电站可以按照任意容量建造,可以弥补风光电在灵活度上的不足,有效平衡电力系统,深受电网欢迎。据统计,目前全国抽水蓄能电站已经投产32座,装机容量3100万千瓦。有关方面预计,到2035年,我国抽水蓄能装机规模可达3亿千瓦。我市立足现有良好基础,充分利用自身水源充裕、经验丰富的优势,继续勘察寻找抽水蓄能电站新址,努力把六安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基地。 氢能是人类战略能源的发展方向。从应用角度看,一个是作为燃料直接替代汽油柴油,一个是作为化工原料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特别是绿氢可以有效助力在交通、工业、建筑领域的深度脱碳。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大障碍,必须动手解决。据估算,到2030年,电动车份额必须达到60%以上才能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相应地燃油车在2035年之前必须全部停产淘汰。所以,政府自上而下的宏观政策和大型企业自下而上的应用探索,正在形成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大量资本迅速涌入氢能产业的同时,我市应抢抓国家氢能战略规划实施机遇,早谋划快出手,争当氢能产业的先行地。 四是借力加速“老树育新干”进程。“巩固现有的,加快在建的,争取上新的”是我们工业项目建设一贯遵循的工作思路。“老树育新干”工程涵盖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在零碳新工业体系建设中,重点选择一些产业在新的技术路线上育出“新干”。 “双碳目标”重塑的行业首推汽车产业。到2060年碳中和时,燃油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六安在汽车零配件产业上有基础、有规模,汽车齿轮还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汽车去油化过程中,我们尽早研究异同,校正方向,调整重心,特别是瞄准电动车的核心技术“三电”,尤其是电子器件和电机,这是六安制造业中的强项之一,极具扩张升级的优势。 核能是能量密度最高的能源形式,几乎没有碳排放,有望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之一。国家把发展核能放在重要位置,电力系统把它作为基荷电站全力支持,预计将从现在的核发电量占比5%增加到2060年的20%。专家评估实现这个目标在未来不到40年里至少建设200座大型核电站。我们应流集团既能生产出核电装备产品又有稳定供货渠道,优势明显。现在从品种的增加和量的扩张上用力,甚至把眼光放远到跟随国家企业去海外建设第三代核电站。 五是在工业布局大调整中寻找商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大量的中东部高耗能企业开始向西南西北转移,这是绿能红利的结果。根据预测,未来钢铁、化工等产业将逐渐从中东部地区向西南和三北地区转移。这些产业的转移将进一步带动下游产业的转移,产业的地理格局将会随绿色能源的禀赋而重新排列组合。为此,我们要有远见卓识,提高应对能力。在宏观调控上,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发挥自身优势,精准谋划产业布局和项目取舍;在微观操作中,既要捕捉新趋势带来的商机,又要避免被潮流裹挟,努力把握产业变革的宝贵机遇,推动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奋力实现全市工业的绿色振兴和赶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