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书与人·艺影留踪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从筷笼说文化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3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图为陶器筷笼。
  “喜雀登梅”图。
  “荷塘鹌鹑”图。
  漆威

  正月十八,笔者收藏了部分农耕民俗文化藏品,其中有三件陶器筷笼,多年来我一直喜欢收藏大别山区的陶器筷笼,这三件我自认比较珍贵,很高兴,因为正面的图案很有意思,其一是麒麟送子,其二是米字图案,第三件是四个文字,上刻“有肉如林”。
  麒麟送子的意思很好理解,麒麟送子是我国古时候祈子法的一种。传说中麒麟是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子嗣。[晋]王嘉《拾遗记》中描述:孔子诞生之前,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院。这个典故成为“麒麟送子”的来源。
  米字图案的筷笼,是农家所用比较多的一种,这种米字图案是米字套米字,有多个小米字,又有一大米字,意思是米多。
  不仅有小米,还有大米,寓意着人民非常向往粮食丰收,有米才幸福。
  刻“有肉如林”四字的筷笼,也是我第一次所见筷笼之上有此字。这个意思原来也有一点点了解,有一些文字中如“有酒如池,有肉如林”、“酒如泉水肉如林”、“村酷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等等。更有古代诗人陆游诗句“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太平气象吾能说,尽在冬冬社鼓中”,该文出自古诗《春社》。这一小小筷笼,有如此文化内涵,让人感慨。
  筷笼有多种多样的,有木质的、有瓷质的、有竹质的、有篾质的,但在大别山区的筷笼最多的是粘土烧制的陶质的筷笼,它的各种图案形成了特有的文化。
  每一件陶质筷笼作品,都是唯一的,因为它不是批量生产的,农户人多,分家时小家庭的厨房要一个筷笼,户主就会找烧砖瓦窑的师傅为他做一件陶质筷笼,这位烧窑的技师会用一块泥,设计图案、雕刻成型、阴干进窑,与砖瓦一起烧两三天,就出来了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乡村技师,按他的思想随意设计雕刻,但是他都有美好的图案、深刻的寓意,而且每一件还有一个名字。在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中所陈列的陶质筷笼,参观的旅客都非常喜欢,专家学者也进行研究。
  “麒麟吐子”很有意思,麒麟张开嘴巴,吐出很多籽籽,这种寓意就是富贵之家,多子多孙。“喜雀登梅”的图案,刻有梅花喜雀,是新婚夫妇新家新气象,意寓幸福小家。“荷塘鹌鹑”图,表示风光优美,环境美好,和谐太平。“富贵长寿”图案有上下两部分,下半部是金钱图案,寓富贵;上半部是五指山,意长寿。“鹈鹕湖塘”之图案,代表鱼米之乡,意思是不仅仅有米、还有鱼,是有生活、有情趣之人家。“枝繁叶茂”是森林茂盛图案,形容枝叶繁盛茂密,或比喻家族人丁兴旺,后代子孙多,该意出自《琴心记》。比喻积极向上、兴旺发达的美好之家。“双喜临门”的圆形图案,表示团团圆圆,喜事多多。“蟠桃盛会”是民间故事的图案,在《汉武帝内传》、《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等古籍中都有记载,以此形成的西王母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士林祭塔”更是美好的民间故事,传说状元郎许士林祭塔救母,感到上天,白素贞提前出塔。“麟吐玉书”寓意早生贵子。麒为雄,麟为雌。传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到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字样。既告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锦鸡戏牡丹”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关于收藏陶质筷笼,是我一个很大的爱好。收藏了很多,也难一一介绍,这种陶器已有半个世纪没有民间技师生产了,我感到越来越难收藏了。
  筷笼是装筷子的,它是每一个家庭必有的,说到筷笼必须说到筷子。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中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筷子是由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筷子是用具,常用的竹筷几千年没有改变,而装筷子的笼却在变,现在用的筷笼都是塑料筷笼,陶质筷笼已经很难见到了,变成了民间记忆。
  我收藏的农耕民俗藏品作为专题较多的有:布鞋、陶器、灯具、红色文化等等。同时也会把陶质筷笼作为一个专题,保留特有的文化现象,让更多的人寻找乡愁,感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