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书与人·艺影留踪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中国人的奥运精神

——读《中国冬奥》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2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虎年春节,北京冬奥会点燃了中国人满腔的爱国激情。为了走近冬奥会,我翻开了《中国冬奥》(2022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书。
  这是一部由作家孙晶岩耗时5年采写的纪实文学作品,全景式记录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场馆建设,从冰雪运动的介绍到运动员的备战,从冬奥渊源到中国人的奥林匹克精神等的方方面面。
  中国以前没有可以举办国际比赛的高山滑雪雪场、雪车雪橇赛道等,但就在短短几年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钢滑雪大跳台“水晶鞋”这些优质冬奥场馆纷纷建成,亚布力滑雪场还有了智能雪场。这其中,融入了众多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的奉献故事令人动容。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皇冠上的明珠”,高山滑雪项目的场地,是各个国家申办冬奥会时最大的障碍和“硬指标”。建在北京延庆小海陀山上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正是为了承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兴建的,但建设困难重重。2019年6月,作者去采访时,那里的环境非常艰苦,从海拔800米的临建处到海拔2198米的山巅,落差是1400米,“在山脚时艳阳高照,大汗淋漓,可到了山上气温骤降,冻得人直打哆嗦”,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可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高峰期有56家施工单位,1.1万人在干活儿。“雪飞燕”高山滑雪赛道工程负责人刘文浩,“每个周末都要加班,只有个别周日可以休息,即使休息每天至少也要接70—80个工作电话,不在现场也要遥控指挥工程。就在我采访他的第一天,他整整接了97个电话。”
  这样的幕后故事不胜枚举,正是众多冬奥建设者们不畏艰难,他们加班加点地忙碌,不计个人得失地奉献,才有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完美落成。这里落差高(垂直落差大约900米),坡面长(最长赛道全长约3000米),酷似一只飞燕,所以被命名为“雪飞燕”。这里不仅是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
  《中国冬奥》讲述的是人的故事,书中收录了大量冬奥名将、教练、裁判、组织工作者、雪场工作人员、建设者们结缘冰雪运动的感人故事。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1932年只身代表中国出征洛杉矶奥运会,他当时连路费也拿不出,全靠张学良赞助,令人心酸。叶乔波是中国冬奥会奖牌第一人,她在1992年第16届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500米速滑比赛中获得银牌,收获我国冬奥历史上第一枚奖牌。杨扬是中国冬奥会金牌第一人,王濛是两届冬奥会摘四金、中国卫冕金牌第一人,武大靖在2018年为中国赢得平昌冬奥会首枚金牌……
  惊艳世界的天才美少女谷爱凌,8岁开始学习自由式滑雪,9岁开始参加全美滑雪比赛,2019年起开始在国际大赛中屡获金牌,成为一颗耀眼的滑雪新星。2021年3月,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世锦赛中勇夺两金一铜,创造了中国运动员在这个项目上零的突破。她的成功之路看似平坦顺畅,却不知,她是在右手骨折的情况下参加这次比赛并夺得冠军的。
  孙晶岩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北京冬奥组委选定的独家报告文学作者。她曾去多个冰雪运动强国考察,走访了国内外多个城市,采访了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终于著成这部心血之作。书中资料翔实、数据精准,语言朴实、娓娓道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呈现了冬奥会的渊源、冰雪运动的魅力,以及中国人为举办环保、纯洁冬奥会所作出的努力。
  《中国冬奥》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向世界介绍了科技的中国、文化的中国、团结友爱的中国,同时向世界诠释了中国人的奥林匹克精神,那就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是重在参与、不畏艰险、全身心的投入,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