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朱恒银:创新+实干,淬炼“金刚钻”

本报记者 储著坤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2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大半辈子在工地度过,他让探宝‘银针’不断前进,填补七项国内空白;把工作当事业、把事业当学问、把岗位当阵地,他将钻探事业做到极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67岁了,他仍孜孜不倦,奋力地向前‘奔跑’……”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向前冲,连日来,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正带领团队,持续攻关5000米新型能源勘探智能钻探装备与技术。
  三班作业、风餐露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大。1976年,朱恒银选择了地质行业中最艰苦的工种,成为一名钻探工人。学徒期间,他从没有过一句抱怨,但技术设备的落后时常让他感到难受。卧薪尝胆、知重负重,当时他的内心萌发了小改小革的想法,当别人打牌玩耍的时候,朱恒银总是默默地在煤油灯下钻研。很快,他的“水力喷射泥浆搅拌器”研究成功,通过实践,大大减轻了钻机工人的劳动强度,搅拌泥浆速度又快,质量又好。朱恒银说:“看到我的发明受到同事喜欢、领导表扬时,兴奋了好几天,创新热情也高涨了。”随后,在钻探施工岗位上,他先后完成了8项“五小”成果,均在第一线生产上得到了推广应用。正是这“五小”创新活动,逐步使朱恒银对钻探有了兴趣和乐趣,坚定了他干钻探的信心和决心。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地质钻探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机器伤人事故时有发生。面对钻探技术落后之痛,朱恒银暗下决心改变现状,为了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在当了两年工人后,朱恒银又重拾书本,考入了安徽省地质职工大学学习探矿工程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当时他可以选择比313地质队环境更好、待遇更高的地方,但他却毅然回到原单位,并主动要求到野外第一线钻探机台。从此,朱恒银从一名勘探工人变成了一名钻探技术员,走上了漫长的技术创新之路。
  咬定“争”的目标,焕发“争”的斗志,拿出“争”的行动。从“六五”计划以来,朱恒银先后参加和主持了1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地质钻探科研项目。1982年至1989年,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分别完成了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攻关项目“螺杆钻随钻测量定向钻探配套器具及工艺研究”和“冬瓜山铜矿床应用定向钻探技术进行深部矿体勘探方法研究”。首次在霍邱李楼铁矿区陡矿体中完成一组小口径羽状人工受控定向钻孔,解决了李楼铁矿床,多年来陡矿体无法勘探的技术难题,在该矿区深部找到了3亿吨储量的大型铁矿床。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凸显。当时受技术所限,我国探矿深度始终在1000米左右徘徊不前,铁矿石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价格更是受制于人。“攻深找盲”向地球深部寻找矿产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深部资源的勘探开发,成为新一轮地质找矿的重点。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