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进血脉的情缘
皖西日报
作者:丁仕龙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27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彬 摄
丁仕龙
世间万物,皆有情缘。我在金寨县燕子河工作生活十五年,其中任教于燕子河中学十年半,任教于毛河中学四年半。在这十五年里,我与两所学校的师生、当地的干部群众有着深厚的情缘,这情缘滋润着我的心灵,渗进我的血脉,成为我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1965年11月份,我怀揣调令经过两天的跋涉,来到燕子河中学。当时我比较年轻,学校便给我压担子,我先后教过初中语文、数学、体育,高中政治,任燕中首届高中班班主任和毛河中学政治教师、副校长。多年后,学生撰文说我教学注重启发式,班级工作不盛气凌人,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觉得,学生的评价基本符合实际。支撑我这样做的感情因素是学生们对我“好”,有些“好”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泥垒的灶台上,常有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红豆腐”;游泳返回时,他们每人捡了几株从上游漂浮下来的树枝送到我家,给师母作柴禾;一次语文课堂上,女同学“偷偷”从后门溜出,抱起隔壁空教室中满脸泪痕的我那不满周岁的儿子;简约的毕业典礼上,团支部书记代表全班赠给我一套四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购书款是他们背着我筹集的…… 在那个人间最美四月天的季节,我和几个学生一道出了校门,顺着阵阵飘香的方向,直奔大山的背阴处、草丛中,走着走着,几株兰花映入我们的眼帘,它那青绿的长叶,托着白色的花茎,花茎上伸出几片淡黄色的花舌,舌根部镶嵌着几许红点色调是那么鲜明,身姿是那么窈窕,我和学生都欢快地跳起来。唯美师生情,风景最隽永。几十年来,给学生上课,带着学生劳动,翻山越岭去学生家访问这样的师生互动场景,不止一次在我脑海中呈现。 燕子河中学的校舍像山坡上的茶园,一层高于一层,第一层也就是第一排的正中间是校门,校门右侧是办公室,每学期期末的总结会在这里举行,总结会上要评议家庭困难的教师,从工会福利中给予5元或8元的困难补助。我当时已有两个孩子,而每月工资仅39元,生活很是拮据,每年总结会上,两位教师总是力排众议为我提出申请,面对那僧多粥少的局面,我又多次婉言谢绝,但是他们的这片心意令我非常感动。1972年冬我女儿出生,二十多天后,几位女教师翻山越岭,拎着一块约四五斤重的猪肉来看望,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远离亲人的异乡,有一群热心肠的姐妹们来看望,我们夫妇简直是受宠若惊,小屋中充满了喜乐的空气。 大约在1977年初冬,我应少康老师之约来到燕子河区毛河公社大坳大队,这里山高林密,林木资源丰富,主峰海拔1100多米,有“六月冻死鸡”之称。来这里第二天,一场大雪就像鹅毛一般纷纷扬扬飘落下来。由于大雪封山,参观林场的计划未能实现,很扫兴,但是每晚和同学们、林场工人一起围着熊熊燃烧的火炕高唱革命歌曲的场面很是火爆。少康老师是根据公社的安排,一年多前就带领学生来这里创办林场,实行半耕半读,少康是革命烈士后代,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吃苦耐劳精神特强。后来他从山上带了两把仿古样式手工木制的靠背小椅子送我,我用山漆漆了两遍,一直保存至今日,孩子们调侃说,这是我家两件古董。睹物思人,难忘岁月,难忘战友。 燕子河区委召开区直机关干部大会,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传统,报告人是皖西地区宣传马列主义第一人、燕溪小学校长徐狩西的儿子、燕子河公社转春大队书记徐先述。徐书记讲了刘仁辅领导农民群众“反转庄,夺回永佃田”的经过,还讲了徐育三率领赤卫军发动“西镇暴动”和周维炯率红32师80多人星夜赶来支援的故事。最后他用一首《换了新乾坤》的歌词作结:“河南老红军,来到我西镇,钢枪打前阵,后跟赤卫军,先打闻家店,后打楼房湾,回头捎带打了三个保安团,打土豪杀劣绅,反动团总消灭净,全区大暴动,换了新乾坤”。这首歌词是徐狩西当年触景生情而作,一直流传至今。 近年来,因为参与燕子河中学首届高中班毕业46周年师生聚会和协助编篡《燕子河镇志》,我又多次来到燕子河,先后瞻仰了位于老街中段的五星县苏维埃遗址,位于燕子河镇南约一公里的凉亭岗的红军西征会议遗址,位于闻家店东岳庙的“六霍起义总指挥部”和“西镇革命委员会”遗址。每次回忆起徐书记的报告及瞻仰燕子河革命遗址,我都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深深地为革命先辈忧国忧民情怀和英勇斗争精神感动,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燕子河是一方热土,我在那里生儿育女,我在那里奉献青春年华,燕子河这方热土哺育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