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橡子熟
皖西日报
作者:王宜茂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27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宜茂
想起小时候的一个游戏:深秋季节,山里的柴草砍了以后,山便一下子瘦了许多,橡栗成熟了。在那物质生活穷困的年代,满山的橡栗树,便是垂手可得的资源,孩子们觉得打橡栗便是一项充满乐趣的事情。 秋天天高气爽,中稻收割完毕,大人们正准备秋种,他们在整田备肥。此时,橡栗披上了淡褐色外衣。我便与几个小伙伴一起,带着竹篮,拿着竹竿上山了。 走上四五里路,眼前便呈现出绵延起伏的山峦,柴林茂密,粗壮高大的杂树林立,橡树众多,不时地看到高大的橡栗树,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一嘟噜一嘟噜压下枝条,惹人喜爱。我举起竹竿只一搅,地面上落了一层快要成熟的橡栗,好像下了一次橡栗雨。那橡子光洁滑亮,捡拾它的心情,不亚于现在的孩子去海边捡拾贝壳。 母亲告诉我,个头胖而短的橡栗味道苦涩,出粉率低。做橡栗粉,需要个头小而细长的橡栗,出粉率高,怪不得头大臃肿身材短小粗胖的橡栗很少有人问津呢!我便寻找矮小的橡栗树上落下的老橡栗。钻进茂密的树林里,落叶铺满地面,踏上去软软的,像给大山铺了一层地毯。往山的深处走去,地面落下的橡子越来越多,只需弯下腰去捡拾,有的饱胀得裂开,散落像满天的星星,看着篮子里光滴滴的浅褐色橡子,心里充满着收获的喜悦。 刚下山的橡栗青黄不一,是不能马上加工粉的,需要放到墙角,用稻草盖上,撒上适量的水,让它慢慢变色,十天半个月后,所有的橡栗都变成深褐色。这时,需要把橡子放到太阳下暴晒几天,用棒槌砸去外壳,把内仁取出才行。去壳是个细致活儿,需要细心地剥去外壳,还需剥去橡仁外的包衣,让橡仁裸露。 就像磨豆腐需要把黄豆浸泡得满膛一样,这些橡栗仁用水浸泡几天,让水分充分浸透,橡仁膨胀。再用石磨把橡仁磨碎,仁浆漏到石磨下的盆里。然后再将浆水用细布过滤,去掉残渣,那浆汁漏到缸里。为了使橡粉不那么涩口,需加清水把沉到缸底的橡粉反复搅拌过滤,粉也渐渐白起来,放几个小时,倒去上面的水,缸底下便是塘泥一般的乳白色粉坨。这些粉坨要整坨放到太阳底下晒上一段时间,去掉水分。待干燥后,用手能掰开弄碎呈粉末状,颜色如面粉般即可。 橡栗粉不像山芋粉那么白,抓一把粉,用一碗水泡一下,和成稀糊状,水分充足,往土灶铁锅里倒入一勺香油,烧得滚烫,把和好的粉水边搅拌边均匀地倒入锅中摊开,摊得薄些,就像摊鸡蛋饼一样,等粉皮离锅成薄皮块状,抓起往砧板上切成条,放入锅中,加入葱花生姜蒜蓉,放入炒好的肉片,辅以新鲜豆腐,微火慢煮,让肉汁、豆腐汁与粉皮充分渗入融合,一锅粉皮肉豆腐便做好了,那粉皮放到嘴里油滑有筋道,豆腐鲜美可口,吃起来很带劲。 汪曾琪说:“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也就是口味这个东西是没有定性的。”是的,橡粉吃法很多,可以做成粉丝,用橡子粉丝烧牛肉、羊肉,百吃不厌,色味俱美。还可以用肉丁加葱花做成粉糊糊,可以用小鲜虾加橡粉打虾渣糊吃。你可以做成自己想要的美味佳肴,随手拈来。 橡栗粉在艰苦岁月里,让很多人当作食物填饱肚子,解决了当时人们的饥荒问题,人们得深深地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宋代梅尧臣在《宣州杂诗二十首》中写道:“野粮收橡子,山屋点松明。”这首诗说明了在宋代人们去山野收橡子当粮食填饱肚皮的艰苦生活。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橡媪叹》中写道:“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橡子养活了一代代穷苦的人民,让他们保住了性命。 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再不必为填饱肚子发愁。橡栗粉内含丰富的淀粉,还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它作为一种“奢侈品”,登上大雅之堂! 如今说起往日吃橡粉的艰苦岁月,年轻人往往嗤之以鼻。我想,我们不能忘记那吃橡粉的日子,更不能忘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惠,什么时候,都不能忘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