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粑粑
皖西日报
作者:郑策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27日 来源:皖西日报
郑策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送灶”日。送灶吃粑粑是庐江巢湖一带的年俗,俗称“送灶粑粑”。 冬日天短,下午四五点左右,做粑粑的原料都已备齐,外婆和小姨开始剁馅和面做粑粑。小姨先把精细白腻的米面粉放在锅里炒,炒出香味炒到感觉米面轻飘飘的(完全凭手感),然后用开水烫(水的多少也是凭经验),烫好倒在盆里,然后用她纤细修长的十指慢慢揉,经过不断地揉压,面就成了黏黏软软的白皙面团,再将面团盖上白纱布或毛巾,在篾篮里放置一段时间。米面制品和麦面制品从外观上看就不一样,米面颗粒较大外观粗糙有细微凸起,且不用发酵。 小姨揉面的同时,外婆也围上灰布围裙,将五花肉加上葱姜蒜,在案板上用力地剁起来,她时而快时而慢,手起刀落,耳边的短发随着手臂的起伏而轻微晃动,一下一下晃动在小孩眼里,也永远地晃荡进悠长的岁月里。 这剁肉馅有讲究,要慢慢地剁,肉粒肥瘦大小要均匀。现在外面买的肉馅多是机器加工,缺了人气没有灵魂,更没有独具的家人气息。然后内里再加上少许荠菜、香菜,还有本地的土干子或豆腐,一起调和而成。那还是才经过“吃顿肉就是过年”的岁月啊,就光看这红白绿等色彩的一大盆肉馅,已经够小孩垂涎了。 面团和肉馅准备妥当,大人们才洗净手围拢桌前,把面团分出合适的小块,先压平成饼状,用一只手托住,再用小勺舀出一团肉馅放在面上,接着用另一只手将面饼四周向上拢起,用指尖轻轻地将上端捏合,最后再将上面的手掌略微拱起,稍稍用力向下压实。一个圆满如小山包的粑粑就做好了,外观底部平圆如大地,上部隆起似天穹,这小小的乡土美食仿佛也契合着“天圆地方”的道理。 趁着大人们忙碌之际,调皮的小孩不耐烦吵着自己也要包,犟不过他的外婆无奈同意他洗手来包一个。兴奋的小孩跑回来,伸手就抢抓了一团面,然后学着外婆在那里揉揉捏捏,不一会他就开心地举起一个小小的扁塌塌的丑模样粑粑,还起劲显摆,惹得大伙哄堂大笑。小姨故意竖着大拇哥说:这个粑粑真不赖,小孩留着自己吃! 最令人期待的时刻就是将做好的粑粑放到油锅里面炕蒸了,这更是技术活,底油的多少,火候的大小,炕蒸的时间以及中途淋洒多少水都有讲究,过去都是大锅土灶,一次放入的粑粑多更得精心操作。我们那的粑粑外皮厚,是先用热油将底部炕至焦黄,再淋洒上少许水,略蒸一刻。炕蒸过程中,锅里会发出悦耳的细微滋滋声响,随后灶台上蒸腾的热气带着米饼的焦香和内馅的肉香,在整个厨间飘散,那被热气包围中的外婆精干而充满活力,还有我的未嫁的小姨泛红的脸庞,洋溢着青春的光泽。 开锅喽!外婆揭开锅盖,哇,那股香味扑鼻,至今难忘。一个个散发热气香气的白嫩饱满的粑粑,圆鼓鼓地排着齐整队列在迎接检阅。外婆将熟透的粑粑,一个个铲进碟子里,粑粑底部现在穿上了金黄色的“铠甲”,油润泛光,勾人馋虫。 粑粑端上桌,小孩上来就挑了一个,噗嗤一大口咬下,米粉那种松散的软糯,热乎的美味肉馅,焦脆喷香的底壳,满满地塞住了嘴,过了好半天才发出呼喊:好吃,真好吃,今年做的最好吃! 吃粑粑最大的意义是意味着长一岁,小孩盼长大,此时他该是多开心,甚至幼稚地认为,吃一个长一岁,要拼命多吃!他心里打起了鬼主意,他要给邻家漂亮的小姐姐送几个去,小姐姐和这故乡的美食一起,编织了美丽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