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新视野 新观点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以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永峰

  新年伊始,市委决定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提出切实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生、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引导预期,充分发挥就业惠民、社保安民、人才利民、和谐暖民、服务便民的职能作用,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全市人社系统将努力做好“六个聚焦、六个着力”,以实际行动推动专题学习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
  聚焦稳就业保就业,着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根基工程。近年来,全市人社系统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就业创业工作连续四年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下一步要围绕统筹就业“量”和“质”,努力扩大就业“量”,保持就业大局稳定;提高就业“质”,让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和更满意的收入。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优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实施“三公里”就业圈,深入开展“创业江淮”等活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着力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牢牢守住就业底线。
  聚焦强保障惠民生,着力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健全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机制。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认真落实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保户籍限制参保缴费政策,切实推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返乡创业企业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加快高危行业和建筑行业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为更多的劳动者撑起“保障网”。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贯彻落实我市城乡居保“两个机制”实施意见。建立城乡居保个人缴费档次标准和缴费补贴调整机制,鼓励“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及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保待遇,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聚焦优环境激活力,着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打造人才“强磁场”,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高效的人才政策,大力实施人才专项工程和计划,突出“高精尖缺”方向,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技工大市建设,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壮大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着力解决企业引才难,招工难问题。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确保人才新政15条落实落地,充分发挥六安智慧人才网作用,打造人才“绿色通道”,优化“一站式”服务,广聚英才、用好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为老区绿色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聚焦防风险守底线,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力推进追讨欠薪专项行动。此次追讨欠薪专项行动,是专题学习教育七大专项行动之一,目标就是春节前农民工工资全部支付到位,欠薪投诉案件全部清零。让农民工及时拿到工资返乡过年,确保不发生因欠薪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或恶性极端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组织开展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建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推进金牌调解组织建设,提升企业依法自主处理劳资纠纷能力和水平。健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推进全市工业园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覆盖。指导企业依法处理劳资纠纷,积极防范劳动关系领域风险。提升调解仲裁工作效能。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推进仲裁机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加大裁审衔接工作力度,提高结案率。
  聚焦固成果促振兴,着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按照“平稳过渡、扩面提质、拓展延伸、协同联动”原则,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载体的费用减免及各项优惠政策,继续发挥就业帮扶车间等载体作用,保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完善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广泛开展送岗位下乡镇活动,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力度,实现就业惠民、创业富村。加大人事人才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实施专家服务基层活动,组织开展基层特定岗位、“三支一扶”项目,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发挥人才振兴专项小组统筹作用,认真落实联络专员、信息报送、督查考核、数据年报等各项制度,围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加强工作调度督查,切实推进我市乡村人才振兴各项工作。
  聚焦增效能优服务,着力提升人社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全面发行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同步推进电子社会保障卡签发和应用,推进社会保障卡“一站式”服务网点建设。开展社会保障卡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及校园一卡通等应用场景试点。推进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推动各项审批服务事项“全服务上网”,推广使用“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积极创新举措,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便捷享受人社公共服务。多元化开展退休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大力推进静默认证,为退休人员提供多渠道、高效便捷的认证服务。持续优化系统行风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提供“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人社政务服务。推进人社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持续开展人社政策待遇“看得懂、算得清”宣传解读,促进窗口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人社工作事关民生福祉,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底线。下一步全市人社系统以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为契机,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目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难心事,真正当好人民的勤务员,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者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