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1 版:法院在线·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汪政委,您在哪里?(下)

郭学工 胡本昌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整整打了一天,在五月麦黄的日子,冀中平原上,打得天昏地暗,打得树木脱枝落叶,道沟里鲜血滴滴。”作家孙犁这样记述着惨烈。他们真不走运,赶上了在冀中腹地最为惨重的一次大屠杀。那是一种无人掌控,也无人能掌控得了的场面,突围的部队在抢生机,也在为兄弟部队和老百姓抢占生机。“冲出去”是唯一的念头。第2、3连冲散了,汪政委带着警卫员冲出来了,连长李玉堂冲出来了,1个排长带着4个人冲过沧石公路……
  政委汪乃荣落马后来到召什村,老百姓帮他换了便衣,藏到夹墙里,幸好鬼子没进村。当晚,随第18团转移到安平北郝村,着手建立骑兵团失散人员联络点。先后收拢到参谋黄锐、第2连连长李玉堂、侦察排长马波峰、团部指导员卢世勋等20多人。人员、马匹疏散在周边几个村里,设立了远程观察哨,掌握日军动向。
  6月上旬,团长马仁兴率部再次进入包围圈,幸遇汪政委。分别仅仅20多天,比20年还难熬啊!数着牺牲的干部、战士,想起跟随多年的“无声战友”,钢铁汉子们的眼眶噙满了泪水。汪政委告诉马团长,他已收容了几十名失散的干部、战士以及部分枪支、马匹,交由群众分散保存。马仁兴劝政委和他一起行动。汪政委说,搞个骑兵团不容易,无论如何不能垮在咱们手里。部队在我手里打散,我走了,失散的战友们怎么办?他擦了擦脸上的泪水接着说,你们来无踪去无影,别说敌人找不到,自己人也很难遇到。待战友收拢得差不多了,我再去找你们。汪政委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团长,好像说,老哥成全我吧。汪政委说,我们建立了几处收拢点,在敌人可能来袭的方向派出了远程观察哨,不会有什么问题。下一步,再把范围扩大一些,争取收拢到更多的人马。与马团长分手后,汪政委见到了再次冲进包围圈的宋辅廷副团长;通过2连指导员王序卿,得知参谋卜云龙近况;与股长陈更生、曹烈夫等也建立了联系。可是,就在6月23日,汪政委与“扫荡”的日军遭遇,他指挥手枪队与日军英勇战斗,不幸腹部受伤,弹尽之时,他饮弹自尽殉国。
  事情远未完结,汪政委牺牲在什么地点?遗体葬在何处?他的家乡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金寨县委史志室胡本昌同志、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张玉艳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线索。上世纪50年代初,华北军区在第280期《解放军报》刊登寻找牺牲烈士启事。河北省军区后勤部李月波回信:“汪政委在深武饶地区突围后,活动在安平城西与马江村一带。被敌合击时负伤,因不愿做敌人之俘虏,将自带之手枪放在自己心中,自尽身死。这说明汪政委英勇不屈精神值得纪念。”信中明确汪乃荣遗体“掩埋在马江村北半里许”。上述说法与骑兵团2连指导员王序卿记述一致。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张玉艳查证档案,汪乃荣遗骸已于1952年3月自安平县马江村迁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81年,国防科委顾问张贻祥(1955年少将)赡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时,发现了姑表兄弟汪乃荣的墓,写信通知汪乃荣弟弟汪乃焕。汪乃荣家人就此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建立了联系。2021年6月4日,金寨县委史志室胡本昌驱车60多公里赶到汪乃荣故乡,看望烈士亲人,收集到烈士的一些资料和烈士在抗大的照片。之后,为查实汪乃荣参加红军后的经历,郭学工先后与红军西路军展览馆王丽霞、抗大总校展览馆、抗大二分校展览馆李学彦、抗战史学研究者武凌宇联系,基本弄清楚了汪乃荣烈士的事迹。尤其是他在冀中骑兵团的警卫员郑开礼的回忆,让我们对汪乃荣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汪乃荣,生于1915年11月25日(阴历10月19日辰时),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曹畈村人(原属河南商城县)。其父汪学政为贫苦农民,汪乃荣为次子。1929年,参加立夏节暴动时仅14岁,顶着大哥汪乃炳的名字而参加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30军88师263团政治处主任,红30军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部长)。长征中两过雪山、三过草地。后随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与部队失联,只身穿越沙漠,横渡黄河回到延安。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总校7大队9队队长,抗大二分校1大队副大队长、抗大2团副团长,抗大4团政委。1941年4月,任晋察冀骑兵独立2团(冀中骑兵团)政委。1942年“五一”反“扫荡”中,率部阻击日军,部队被打散后设立收拢点,收拢失散人员,坚持斗争。1942年6月23日,在与清剿日军在马江村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7岁。
  烈士是英雄,英雄属于人民。只有世人记住他们的业绩时,英雄才算回归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