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1 版:法院在线·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碧血丹心孟振邦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舒城汤池镇姚家河老街
  何家成革命烈士证明书
  朱忠礼

  2014年,笔者先后三次到舒城县汤池镇了解孟振邦烈士情况。
  孟振邦,河北省武安县人,1923年岀生于贫苦家庭,读过书,有文化,参加过抗日战争,南下前在该县八区任公安特派员。
  1947年夏,解放战争进入了关键时期,国内形势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中央军委命令主力部队将解放战争引向敌占区,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后推翻蒋家王朝。鉴于当时不少新解放的地区和敌占区缺少干部,党中央决定从太行老区抽调一批干部,组成工作团,随刘邓大军南下。
  8月,孟振邦随二野八旅马忠全部一路行走,经河北邯郸、山东阳谷,险越陇海、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在大别山划分五个活动区,其中第四区域为霍山、舒城以南,岳西以东,以毛坦厂、晓天为中心。刘邓大军三纵队八旅经金寨直插舒城、桐城、庐江、太湖等地,以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9月底,中共舒城县委和民主政府在河棚滴步山召开会议。县委书记杜野平宣布成立六个区,孟振邦担任杜家店区分委会书记(六区),曹幼典同志担任副书记,徐怀担任区长。
  孟振邦和区里其他同志到达该区后,经过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分别住进苦大仇深的贫苦农民家庭。他住到姚河三里保河东何世民家,立即召开有少数农民参加的区干部会议,研究制定如何开辟新区的工作计划,并分头行动,进行认真落实。
  孟振邦注重调查研究,掌握情况。他走访群众,了解社情、民情、敌情,在很短的时间内,跑遍枫香树、城冲、毛岭、沙埂、杜店、阙店等地,熟悉全区的地理环境,摸清革命的主要依靠对象和团结对象、打击对象。他认真分析形势,认为绝大多数群众被国民党抓丁抓夫、苛捐杂税弄得苦不堪言,加上财主严重的剥削压迫,是衷心拥护共产党和欢迎解放军的。本区虽不是绝对敌占区,但离县城不远,又在舒晓、舒河两条主干道之间,敌人到此骚扰很频繁。地处丘陵、接近山区,易于隐蔽,有利于游击战。
  孟振邦大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在活动中,大讲特讲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奋斗目标;组织农会、妇女联合会等群众团体;发现积极分子、培养积极分子,为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的组织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稳妥地建立乡村民主政权,改保甲制为村组制。
  孟振邦善于分析情况,区别对待。对一些“白皮红心”的保甲长,只要群众支持,继续担任村组干部;对真心实意捐款捐物支援解放军的财主,视作开明士绅看待;对原听反动宣传外逃回乡人员,只要不坚持反动立场,不做危害人民的事,不传播反动谣言,视为争取分化瓦解的对象,不予歧视。这些工作,迅速地打开了创建新区的新局面。
  孟振邦重视武装建设,组建队伍。他说“我们现在是在敌占区打游击,光跑不是事,要建立武装,要有一支保家的队伍”。他在很短时间内,就组织一支有几十人参加的区干队和民兵组织,协助三纵八旅野战军和杨震领导的县大队,对国民党驻舒部队、省保安团、伪县大队、联防队、还乡团不时进山骚扰,针锋相对地开展游击战,给来犯之敌予以沉重的打击。1948年初,区情报人员了解到国民党46师农营要到杜家店一带扫荡,区委一面派人到县大队汇报,一面做好迎敌和转移的准备。根据县大队部署,区干队担任诱敌任务。第二天拂晓农营到杜家店后,他带领区干队边打边退,将敌人引进八旅布好的苦儿山“口袋”阵中,战斗打了9个小时,共歼灭农营两个多连。我方因早有准备,而且居高临下,伤亡不大。
  孟振邦强调拥军爱民,互相支援。动员群众在人力物力上支持野战军,支持县大队。姚河贫苦青年何家文,抗日战争时,在儿童教养院学习,毕业后考进毛坦厂织布厂,1947年7月在孟振邦的宣传影响下参加了解放军30军9团,经历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战斗,曾荣获多枚战役纪念章。三纵队八旅的大军常有一部驻于本区毗邻的地段,因给养不足,生活上有一定的困难。他就不时地动员群众捐款捐粮,动员妇女做军鞋,送到解放军驻地。由于军政军民关系融洽,敌军到杜家店区骚扰,八旅和县大队得知后都及时派部队支援抗击。
  孟振邦不仅将老区的工作经验带到新区,而且根据新区实际,确定工作方针和方法。他把群众安危和利益放在首位,时时事事为人民群众着想,作风踏实,遇事走群众路线,和群众商量。游击区敌特活动猖獗,有时白天工作不便,只好夜晚开展。他经常摸黑在狭窄的山路上行走,赤脚过齐腿肚深的冰河,从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开会、串联,了解情况、布置工作。
  1948年4月17日深夜,孟振邦刚开完农会干部会议,回到姚家河河东庄住处就寝,因叛徒朱恒刚的出卖,国民党46师农营和赵琪的联防队在叛徒的引领下将河东庄团团围住。河东庄住着何、方、许、王、江五姓人家,有十多户,近百口人,孟振邦和警卫员小余,住在何世民家(租江家的)。何家住在小山塝下,前面三间小瓦屋,后面三间草屋,东西两个半披水厢屋,中间有一天井小院,第二间瓦房和草房开了前门和后门,坐北朝南,通风向阳,当时何家男女老少有九口人。
  天黑夜深,何世民刚熄灯脱衣就寝,即听到外面由远而近细碎的脚步声。这声音,使他联想起农会干部朱恒刚今晨不辞外出,是不是叛变勾来了国民党。他立即叫醒了孟政委(当时区委书记也称政委),共同细听外面的动静。孟听后觉得情况不妙,形势严峻,前后门已被敌人封锁了。他叫何世民和区财粮何国政翻房逃走,速去通知其他区干部和基层区干部立即转移,他和警卫员在后门开枪吸引敌人。他的驳壳枪打岀几发火后,敌人以为他和住在屋里的其他区干部要从后门突围,人都集中到后门把守,在机枪猛烈对后门扫射后,一窝蜂将后门打开,孟振邦和警卫员进行英勇还击,被打伤的几个敌人仓惶退下。由于敌多火力猛,他俩子弹打完后,警卫员小余当场光荣牺牲,还是一个不到20岁的孩子。孟振邦身负重伤后,仍坚持乘黑夜突围,不料一下掉进阳沟宕里,被敌人乱刺刀戳死,时年24岁。这次敌人偷袭,我方当场牺牲孟振邦、警卫员、区干队员吴克友。区干队员何世康、汪昌贵、何家成3人,被敌人带到新街杀害。
  4月18日凌晨,我独立团和马旅24团得知杜家店区委被袭、孟振邦等同志光荣牺牲后,拂晚前就赶到姚家河占领两侧制高点,尽量不以远程火力射击,以免伤害被裹胁的四乡百姓。我军迫敌于黄泥庵展开拼刺刀战,打死敌人50多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
  敌人被我军赶出姚家河后,孟振邦的尸体还躺在何家后门外一块麦地里,遍身鲜血已被冷风吹拂凝结成紫色,胸口被敌人刺刀开了几条惨不忍睹的大口子,面部没有明显的伤痕,看上去很平静。
  早晨的太阳渐渐照到小山坡上,四面八方的群众闻讯赶来。他们痛骂没有人性的国民党,以十分沉痛的心情与烈士遗体告别。当日中午,县政府将孟振邦等烈士尸体入棺,并举行了追悼大会,参加大会的干群有几百人。会后,将烈士安葬到离牺牲地不远的河东阳山坡上。
  民主政府在将孟振邦等烈士丧事处理后,即从县大队特务连抽调几位精干同志,化装成不同人员,潜入敌占区,追捕叛徒朱恒刚。经过长时间的侦察跟踪,终于在九井将朱密捕,带回姚家河在大河滩处决。
  建国后,中共舒城县委、县政府尊重全县人民的意愿,将原城关小学命名为振邦小学,以寄托全县人民对孟振邦烈士永久的哀思和纪念。
  1950年,孟振邦烈士的夫人和他的妹妹长途跋涉由太行山武安县赶到舒城,又从县城翻山越岭到姚家河,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土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