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姚李电影院
皖西日报
作者:程度厚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程度厚
我记忆中的姚李电影院,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它是当年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的见证。闲暇时间,笔者徒步于姚李电影院,举目观望,“姚李电影院”五个大字依稀可见。据了解,这五个大字,是姚李小学现已退休老教师叶超凡书写的,字体饱满流畅。斗转星移,经过岁月洗礼,它像一位满目沧桑的时代“老人”,雕刻着一道道深深的岁月印痕。 姚李电影院坐落在现东圆盘附近,紧临老105国道,约600平方米,大梁由钢构三脚架支撑组成,房顶压盖石棉瓦,容纳300余人。忆往昔,这里人气鼎盛,充满欢声笑语,看今朝,这里残墙断壁,萧条落魄。 上世纪70年代初,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极为匮乏,白天除了吃饭就是干活,吃了晚饭三三两两拉呱,张家长李家短,夜生活枯燥无味。那年月,如果能看上一场电影是最大的奢望。先前看电影是在露天,不远处一个发电机砰砰砰地响个不停。那时候笔者正直年轻力壮,看电影一场都不落下。那时候放《刘三姐》、《地雷战》、《地道战》等片子。原六安县挥手店距姚李好几公里,我们都步行去看片。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姚李兴建了电影院,我们从露天转到室内,雨天不被雨淋,冬天再也不冻脚冻手了。那时候,能在屋里看电影的确是一种享受与奢望。不过在屋内看电影不同露天“电影院”,要掏钱买票。那年月干一天活儿只能挣10分工,鸡蛋5分钱一个,看一场电影得卖3个鸡蛋。为了看电影,家里的母鸡经常咯咯咯空叫唤,鸡窝没有鸡蛋,俗话说:“母鸡生荒”。其实,母鸡是最大的冤大头,鸡蛋都叫我换钱买电影票了。那时候,大人孩子根本没有娱乐,看一场电影是对精神上最大的慰藉。我们村里一位群众看了电影《刘三姐》后,在干活田里还向人打听刘三姐家住在哪里?还成了人们开心取乐的笑料。姚李电影院曾经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无尽的联想、无尽的惆怅,也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