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社会广角·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打柴记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宜茂

  小时候,土灶铁锅,烧火做饭,乡村炊烟缭绕,母亲常为缺柴烧而发愁呢!
  星期天或放假,我们同村庄的几个小伙伴相约一起,带上柴刀和竹篮,到野外田埂上、河堤旁去砍柴。那时,田埂上的茅草、爬埂草都被我们砍光。只有老河坎上有很多柴草,山里的柴草是砍不得的,那是集体的。我们到了河坎边,会拼命地砍,刀口快,来不及用手抓,就双手抓住刀柄,一直往前砍,柴草落了一地,给地上铺上一层地毯,很快就能塞满一大篮子。
  大一点的孩子,想出一个馊主意来,他们发明了一种游戏:“打刀架”。这种游戏就是用三把柴刀,刀口朝下,支起一个三棱锥形。人站在指定的一条线外,每人需要拿一把柴草放到一起,然后用草棒抽签决定游戏的先后顺序。孩子们拿着同样大小的石头,瞄准支起的刀架,谁能把刀架打倒,这一堆柴草就归谁。不到一会儿,我们小一点的孩子,篮子里的柴草输个精光。眼看父母都要收工了,看着大一点的孩子成堆的柴草,急得哭了。小伙伴们一看,心软了,“不行我们一人给你一点,你赶快砍,我们等你!”常常大一点的孩子家门口会堆起一个柴草堆。
  秋冬季节,山上的柴草早分到户,砍光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带着筢子去山上筢松针和树叶,或是带着镢头去山上挖枯掉的柴根。最常见的是去山上打松果。冬季的山里,松树上结满了裂开嘴的松果,那黄亮亮的松子随风飘落,我们会拣起美美地受用。
  星期天,我们小朋友相约,带上竹篮、口袋,拿着长竹竿,到山上,看到松果结得多的地方,就各自圈定“势力范围”,这几棵是我的,那几棵是他的。然后,踮起小脚,仰起头,双手抱着竹竿,用力打去。有时在竹竿前面绑上个木叉,钩着树枝,连树枝一起折断。会爬树的孩子,蹭蹭地爬上松树,用手摘……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不到半天,就会打上一篮黄灿灿的大松果,回到家里,受到父母的夸奖。
  荒春季节,我会随着母亲一起,到离家十几里路的山里筢柴禾。早晨起早,母亲烧点干饭吃,带上山芋、锅巴之类的干粮,背上扁担绳,拿着筢子,几个人相约一道出发了。
  须去十几里路以外的老山里,人迹罕至,松林浓密。几个人一起进山能相互照顾,不感到孤单。
  早春的山林里,阳光和煦,空气清新,地上铺满厚厚的树叶和松针,我们如获至宝,拼命地筢呀筢呀,母亲筢成一小堆,我帮她抱到一起,凑成一大堆。山里除了筢柴“哗哗”声,是绝对不能大声说话的,否则会被看山人发现,“货物没收,人即正法”,连扁担绳子都被没收。
  母亲把绳子铺好,折几根松枝垫底,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怕被看山人发现,扣上“破坏森林”的大帽子,还要罚款。母亲用筢子一抱一抱地把柴草放到绳子上。母亲挑起齐人高的柴草,我跟在后面,拎了一竹篮,一声不响地往家赶路。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去水塘边捧一口水喝。不几天,家门前堆起了小山似的柴草。
  用土灶做饭,除了打柴,还用稻草、植物的秸秆、旱地里的杂草烧饭,有时冬天把牛粪晒干,也能烧火做饭。
  没有经历过烟火生活的人,是不能体会到那年月,人们为寻找燃料而奔波的艰辛。那年月,山被啃光了,田埂、河堤砍光了,能烧的都被利用了。虽然当时有“栽三罚五”的政策,人们往往为了生存而冒险!
  如今,人们用上了燃气灶,家里有土灶的不多了。山林绿起来,到处生机勃勃。打柴的往事隐藏在记忆深处,那苦难岁月已经成了历史故事。但我要提醒我的后代,人不能忘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