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 为皖西报业转型发展再立新功
皖西日报
作者:吴前俊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吴前俊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人心、振奋人心、凝聚人心,为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特别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80年前,范长江、夏衍等有志之士,冒着战争的硝烟烽火,面对严峻的生死考验,相聚上海,毅然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他们都是有着“青年精神”的个体,在随后发表的宣言中誓言“献身于新闻事业”。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晋察冀画报》在敌后太行山碾盘沟诞生,在牛羊圈改成的制版室和车间,战士们用河滩里的细沙代替金刚沙磨版,用黑帆代替硫酸铜,用土酒代替酒精,用老陈醋代替醋酸,用缴获敌人的纸张印刷画报。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晋察冀画报》如同响彻战场的号角,极大鼓舞着全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穿越历史的硝烟,用血与火孕育的《晋察冀画报》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新闻人的红色理想、红色信念、红色初心和红色使命。 回望过去,我们发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的新闻工作者,都用坚守乃至生命奋笔写下了自己的荣光,积淀出新闻人特有的红色基因和红色气质,这是党的新闻事业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根”与“魂”。 今日之中国媒体,报、网、端、微等媒介平台丰富多元,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形态相交相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呈现加速融合发展之势。《皖西日报》作为六安革命老区的主流媒体,在新时代新征程必然有新的使命担当—— 我们要时刻担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要永怀对党的忠诚之心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将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格融入笔端,将对人民群众最炽热的真情实感诉诸笔端和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坚持人民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动力根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声音传递的桥梁,血肉联系的纽带,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真正把新闻写在党高扬的旗帜上,写在广袤的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新闻舆论工作才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才能担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在更远、更光辉的未来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我们要不移坚心不畏浮云。党的新闻媒体处于纷繁复杂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面对着“不进则退、不变则衰、不融则弱、不驰则息”的严峻形势,党的新闻媒体在巨大的压力中求生存、求发展、求转型、求整合、求变革、求超越,正面临着一道前所未有的时代考题。在跨越历史、面向未来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继承前人的事业、进行今天的奋斗、开辟明天的道路”,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多元多变的舆论生态中点亮一盏冲破迷雾、正本清源的信仰明灯,“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坚持党性原则作为新闻工作的生命所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工作的灵魂所系,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作为新闻工作的使命所系,以高度的清醒和智慧主动适应、顺势而上,在包容发展中巩固阵地,在融合竞争中有所作为,在创新变革中实现主导。 我们要紧跟时代多出精品。新闻工作者既要有新闻敏感性和时代敏感性,又要有“打铁必须自身硬”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墨守成规,抱着传统思想和传统的新闻形态不改,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专业意识、融合意识、创新意识,勤学习、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党的理论修养和新闻专业素养,掌握媒体融合报道的新技能、新方法,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认真践行新闻战线“四力”要求、积极“走转改”,用真情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取之不竭的新闻富矿,用脚步丈量美丽六安的每一寸土地,用慧眼捕捉改革发展的每一次潮涌,努力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力量的新闻作品,让党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中更加坚定、更加响亮、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系皖西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