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村游追忆
皖西日报
作者:孙玉成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孙玉成
读书新安江畔是三十年前的事情。许多事都如烟般随风散去,唯有一件仿佛铭刻于心,难以抹去,那便是游雄村。 雄村是安徽歙县一个依山傍水的山村,也是一座重视教育、人才辈出,且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就出生在这里。清代曾出过曹氏父子两代宰相,因此,雄村也有着“宰相故里”的美名。 那年五一节放假,好友邀去歙县雄村他家玩。 那天一早,便去参观了最能够代表雄村特色的古建筑——八角亭。八角亭是当地俗称,真正的名字叫做“凌云阁”,也称“文昌阁”。巍然耸立,气势雄伟。阁分两层,各有八角。飞檐翘角,如鸟振翼,下垂风铃,造型很是精巧。阁正面一匾,书曰“贯日凌云”,当年父子宰相煊赫地位可见一斑。四周古木参天,将八角亭护佑其间。晨雾弥漫,鸟声啁啾。 好友介绍,这八角亭足能见证曹家悠久辉煌的历史。那边是竹山书院,还有一处“一品雄村”“宰相故里”牌坊,都不如这里有看头。 吃罢早餐,上山采茶。出门是青山,有山就有茶。山路回环而上,两边茶树连片,一律半人来高。放眼一望,到处都是嫩嫩的、绿绿的,翠意欲滴。初阳暖照,似有淡淡雾气从叶间浮起。顺山坡下看,一条小河涓涓不息。 下午,游山下小河。好友说,这条小河一直连通新安江。河床较平整,上面满是鹅卵石,五颜六色。河水很浅,但流势湍急。最深的印象是清澈,像块透明的软玻璃,游鱼、鹅卵石看得分明。青山、蓝天、白云,清晰掩映水中,简直画中世界。 好友竟说,“这还不算有趣,晚间去捉鱼。” 夜幕终于降临。夜天上,星星三三两两的,不知什么时候溜了出来,闪着蓝晶晶的光,仿佛几粒滚动的水银。清凉的夜风,徐徐拂面,倍觉舒爽怡人。 村外靠河两边,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水稻田。耕犁翻过后,经过一冬水的浸润,如今已经勃发着生机,只等着秧苗栽种了。 田间草埂上,一人在前,一手打着手电,一手提着竹篓。一人紧随后面,手里攥着把竹夹。竹夹,一种竹制的类似钳形的工具。二尺来长,一端手握,以控制开合松紧;另一端开口处,做成许多齿,便于夹住那浑身溜滑的鱼儿。 顺着手电的光,眼睛使劲盯着水面,看有没有鱼儿、泥鳅、黄鳝之类的出现。好友手持竹夹,准备随时出击。竹夹往水面轻轻一戳,便可将鱼儿夹住。好几次,还未来及看清动作,一条鲫鱼或是泥鳅之类的已被夹了上来。一边惊叹,一边欢喜着用竹篓去盛。偶尔也有失手,竹夹刚接触水面,只见那小家伙尾巴一摇,竟溜掉了!等到再捉就困难了。于是,熄了灯立在边上等着它再游出来。好不容易捉住了,又是一阵欣喜,放进篓里,还要借着手电的光欣赏一会儿;点评一下哪一条大,哪一条狡猾。 晚上出来捉鱼的人不少。 有人戴着装有矿灯的帽子,鱼篓系在腰间。两人合作的,大多是兄弟,或者关系很亲近的。彼此年纪相仿,又都认识。隔了几道田埂传来说话声,便能分辨出是谁。于是,打了招呼过去,那边也立刻应了过来。接着,两下汇到一处,把对方鱼篓看个究竟。嬉笑一番,又各自散开。人一多,弄出的响声就大,鱼会被吓跑的。 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夜晚,是不可能空手而归的。搞得不错的话,第二天中午下饭或下酒的菜就根本不用家里再去张罗了。 那一晚,翻沟越垄走了很远的路。有几次,居然远离了村庄,四周一片漆黑,一片静寂。有一次,还把鞋子给陷进泥里了。到家时,夜已很深,一弯新月斜挂在西天。 第二天中午,吃上了一顿清汤煮鱼,特别美味可口! 这样的经历,平生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 如今,歙县雄村变化已翻天覆地,全国知名风景文化旅游景区。好友也不常联系了,倘再联系,一定要问他:雄村大力发展风景文化旅游,当年那近乎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可还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