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竹
皖西日报
作者:张正旭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正旭
窗对千棵竹,门迎万户春,无竹不可居,无竹不成屋,这是皖西人对居处亘古不变的理念。苏东坡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确立了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符号意义:挺拔、气节、君子、隐逸、清幽……这些美好的意象与细叶婆娑的竹紧紧联系在一起。东晋诗人许询《竹扇》以“良工眇芳林,妙思融动聘,篾短秋蝉翼,因助望舒景”盛赞竹编。 皖西地区一直流传有“村庄旺相有竹子”俗语,就有了种竹子习俗,也有了竹子丰富资源,滋生出一大批篾工巧匠。李篾匠就是竹编行业的佼佼者。 历代竹编艺人们通过对竹丝篾片的挑、压、弹、插、绕、穿、贴等技法,创作出数以百计的竹编技法图案,竹器以清爽、莹润、轻盈、洁净,带着清新自然的野趣,让庸碌的生活中,多了点清雅脱俗的格调。 小时候,一群孩子是观光团,围着李篾匠看他干蔑活。李篾匠系着围裙,坐在自家院子里,手起刀落,“咔咔”声不绝于耳,竹子在他手里玩转自如,一条条篾片翻转而出。 破篾是整个篾活中最难的技术。先将其破为两半,再依次往下破,直至宽度适合编制篾器的要求。起篾全凭手上功夫。李篾匠是手艺高超的篾匠,不用刀只凭手,可将一条粗篾起出十多条均匀而又薄如蝉翼的细篾。起出的篾条分青篾和黄篾。最外层的为青篾,抗拉力强,韧性好,经久耐用,是编制米筛、筲箕、簸箕、箩篼的上佳材料。越接近竹心部分的黄篾,拉力越差。 编制普通篾器难度不大,稍加学习即可。编制美观耐用的篾器就难了。李篾匠常说,编东西要心神合一,尊重每一条篾片的性格与特质,编织一件篾具,就是塑型一个人。编织的篾器棱角分明,就像人的爱憎分明,哪怕一个接头,也不允许有丁点破绽,做事要善始善终。生活丢三落四的人,则篾纹错乱,接头很多,这人办事给人不靠谱的印象。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阐述种竹的立地条件时曾说道,“竹宜高平之地,近山阜尤是所宜,下田得水则死,黄白软土为良”。皖西的霍邱县属于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在此生长的竹子往往高秆、直挺、厚壁、质量上乘,生产工具如箢篼、箩篼、撮箕、晒席、围席、笆子等,生活用具如筷子、米筛、筲箕、簸箕、针线篼、床笆子,竹篾制品的身影无处不在。皖西人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刚正挺拔的基因融入了篾编的手艺中,竹编以奇巧细腻、造型美观、花色繁多而著称,既讲求精细,又强调充分体现竹材的自然美,成就了竹篾编织的绚烂天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