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红土地·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三棵树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12月02日    来源:皖西日报


  祝梅生 摄
  袁远

  秋收时节,庄稼地里稻子低着头,金黄一片,一派丰收景象。但前阵子遇到阴雨天气,母亲在唠叨,老是像这样不放晴,哪天才能回茶庵把红薯挖回家?
  周末,我们一家人忙里偷闲陪着母亲一起回老家,去挖三棵树下的红薯。上午才回到老家,母亲下午便嚷嚷着要去地里挖红薯。她想看看咱们村民组的老庄子,咱家的大薄田和红薯地,再与老庄子的同龄人唠唠嗑。
  以前,母亲从不让我们下地,挖红薯都是她一个人干。她说挖红薯会影响孩子学习,孩子只要把书吃透,就会有个好前程。如今,母亲连走路都让人担心,挖红薯这桩活也只好我们来干了。挖红薯这活不轻巧,需要有体力和耐性。一会儿弯腰,一会儿曲背,一天下来腰疼、腿酸。挖红薯的时候,母亲和娃也来了,这一老一少站在田埂上,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他们在一旁逗笑,我们一点累意也没有。咬咬牙,一天下来,挖了足足一千斤红薯。
  我们把这些红薯宝贝“请”回家贮藏。在母亲的指导下,先把红薯在四合院里晾一晾。再选一些平整的灰砖把地窖给砌起来,然后铺上大量碎麦草,最后把这些宝贝们一篮一篮运进地窖,再把地窖四周盖严实。然后,红薯就可以安全过冬。直到第二年春天,家里都有红薯吃。邻居们都羡慕母亲的老把式,来跟母亲取经。
  母亲种了一辈子水稻和红薯,以前没有发过感叹,现在却每每跟小区邻居们说,现在孩子们生活越来越好,而红薯地离家也越来越远。母亲这次术后返乡,颇费周折,身上还带着固定夹板,深怕有什么闪失。来趟红薯地费了很大力气,到三棵树仅有五六华里,母亲一路却歇了三四回。
  母亲是农村人,改变不了一生养成的习惯。虽然来六安生活已三四年,但吃红薯的习惯一直没改变。早晚都要在电饭煲里蒸上一个红薯,在饭后慢慢品尝。
  这些年,咱家经济田交给二叔管理了,母亲却单单留下一块旱地,留着种红薯。红薯地有些远,但土质好,水源足,年年丰收。今年夏季,母亲又返回农村,从娘舅家要些红薯秧,婆媳俩忙活一整天,连剪带插,插好三墒红薯。
  咱家的红薯地块在三棵树下,离大薄田很近。种庄稼讲究成本,三棵树附近地块种庄稼的成本高,遇到恶劣天气,风险系数大,本村很多村民宁愿抛荒,也不愿多一点投入。久而久之,这些少收或绝收的田便有了大薄田的外号。父亲半商半农,却不认这个理。他和母亲执意投入大薄田。
  大薄田有田埂,东西方向,横贯其中,东侧是小庄组,西侧是南套组。之前田埂很窄,仅容一个人独行。渐渐地,村民们你让点、我让点,成了一条宽宽马路。40年风风雨雨,风采依旧。
  后来,有村民在田埂上栽下三棵树。年复一年,挺立在那里。母亲说这是一棵连心树。那个年代发生很多抢、放水、削田埂的事件。可在三棵树下,大家和谐相处40多年,没发生过争执。有了三棵树,夏种秋收时节,村民们在树下歇歇脚,唠唠呱,躲躲雨。
  三棵树下大薄田是离咱村民组最远的耕地。为了不耽误农时,每季安种前,母亲都要早做规划,争取一天能完成安种。中午就在三棵树下随意吃些带来的熟食。
  每次出发安种大薄田,母亲都会夜里三点钟起床,蒸些我们爱吃的馒头和大饼等。从街上买些油条,烧些开水带到田里。劳作一上午,午饭后,我们可以在三棵树下玩一会。父亲和母亲这时还闲不下来,母亲准备秧苗,父亲把机器开过来,为犁下一块田做准备。每每这个时候,我们也歇不到了,会跟在父亲犁田机后,提着小红桶,在墒沟里抓些鱼和鳝。一块田下来,足够一家人饱饱吃上一顿。因为三棵树附近沟渠多,水源足,鱼虾多。
  一晃40年过去了,三棵树在,大薄田也在,村民组老庄子却搬迁了,因为德上高速修到大薄田。两个村民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很多有出息的孩子,给家乡争了脸。
  三棵树历经风雨,依旧枝繁叶茂。父亲三年前走了,母亲身体也大不如以前,还固执地坚守着老家的红薯地,每年都会回乡安种和起收红薯。顺便看看我们曾经熟悉的三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