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陨落在朝鲜战场
——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39军副军长吴国璋郑贤杰 胡本昌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10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十·一”国庆节期间,电影《长津湖》热映,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和强烈反响。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中军级干部有4名,其中有一位是金寨籍烈士,他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副军长吴国璋。 金寨县汤家汇镇笔架山村吴家老湾是吴国璋的老家,也是他的出生地,笔者国庆节期间来到这里拜访、缅怀先烈。吴家老湾坐落在一座大山的半山坡上,进入吴家老湾路口有一棵需要2人才能合围的参天古树,庄子周围有一片成林的古树群,掩映着几十间还是土墙瓦顶的老宅子,由于青年人外出务工,大部分人搬迁出去,只有几位老人在这里居住,显得十分祥和宁静。站在村庄的山顶可以清晰地看到不远处的金刚台,以及皖西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建立的地方——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旧址。可以说,这里见证了大别山28年的硝烟烽火。 1919年10月,吴国璋出生于吴家老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凤宝,乳名继生。吴国璋家境贫寒,父亲常年靠给地主做帮工和采山货为生,由于吃不饱饭,吴国璋幼年讨过饭,7岁时就下地干活,9岁给地主家放牛,经常挨打受饿,幼小的心灵就孕育了阶级仇恨的种子。 1924年,在共产党员、进步教师詹谷堂的领导下,距离吴家老湾4公里远的笔架山农校成立了金寨境内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此后,党组织鼓动贫苦农民加入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粮、抗捐抗税斗争。1929年5月,商南地区(今属金寨境内)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亦叫商南起义),成立了红军队伍,革命的星火很快席卷商南和皖西地区。 在革命环境的影响下,吴国璋参加了儿童团,并担任大队长,为红军、游击队和苏维埃政府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递情报。1930年,年仅11岁的吴国璋加入红军,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负伤,未能跟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伤愈后他回到游击队任队长,坚持苏区斗争。 1934年,吴国璋参加红二十五军长征,历经艰难,九死一生到达陕北,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青年干事。抗日战争时期,吴国璋率领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先后任营长、团政治部主任、团长,多次粉碎日寇“扫荡”“清剿”,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吴团长”,冀鲁豫军区授予他“战斗模范”光荣称号。解放战争时期,吴国璋先后任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广西等战役。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吴国璋所在的志愿军39军是首批入朝作战的部队。39军入朝时,时任39军116师师长的吴国璋作为军事顾问,在越南参加援越抗法战争,未能同大部队一同入朝。11月,吴国璋从越南回国,因身体原因准备稍作休养后入朝作战。恰在此时,他与二十年未见的母亲取得了联系,吴国璋欣喜异常,非常思念母亲。但想到战友们在前线浴血奋战,他放弃了回家探亲的打算,在身体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奔赴朝鲜前线。 入朝后,吴国璋先后担任志愿军第39军副参谋长兼作战处处长、参谋长、第一副军长,参加了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参与指挥了临津江战役、横城反击战等著名战役。1951年10月6日,吴国璋在平壤志愿军总部开会后返回前线途中,突遭美军飞机袭击,炮弹落在他乘坐的吉普车附近,吴国璋因躲避不及左肋处中弹,血流不止,不幸牺牲,年仅32岁。 吴国璋牺牲后,在他的衣袋里发现了一份染着鲜血的账单,账单上清楚地记录着他从志愿军后勤部门所借100元钱的开支情况:看望老首长,修理收音机,警卫员和司机有病住院补助等等,连几角几分都未遗漏。39军军长吴信泉亲自将这位自红军时期就共同战斗的亲密战友的遗体送回国内,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吴国璋牺牲的那一年,妻子杨玉琦年仅23岁,留下3个幼子,长女吴晓静3岁,长子吴继璋2岁,次子吴承璋还未出生,成为遗腹子。 吴国璋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辉煌,他的名字和英勇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