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工委如何融入?
裕安区关工委为乡村产业发展传“真经”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8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讯(马承风)裕安区关工委以助力脱贫攻坚、融入乡村振兴为己任,组织广大农民“学科技,育新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打造新业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助推乡村振兴做了有益的尝试。 组织队伍,强化培训,助推科技兴农。区农业农村局聘选了12名农业技术骨干为关工科技员,把青年职业农民培育成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农人”。2017年以来,培训团队分3期培训了1000多名青年职业农民,经省、市专家考核合格后,颁发职业农民证书;同时,局关工委副主任和科技团副团长带领乡镇科技队对农民进行实地培训“农村科技实用人才”;抽调3名科技骨干参与区关工委联办的科技巡回报告会。 区关工委成立科技服务团,深入农村进行科技服务。据统计,至2020年底,共培训2547场,培训农民8.33万余人次。创办以粮、果、茶、菜、鹅、水产养殖等种养殖业的“关工十大科教基地”,协办6个“关工科技员绿色示范指导点”,组建“专家热线”“微信群”,创办《科技园快讯》服务期刊,以解决农民科技、救灾、防疫等疑难问题,及时推介农业发展前沿信息,指导农民生产。 示范引领,助力脱贫和乡村振兴。创办、协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关工科技员藤德文帮助石婆店镇三岔村引进茶叶新品种,采用新工艺,创建新品牌,促使山区经济产业化,并与大城市接轨,帮茶农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使人均收入由每年3000-4000元,增加到1万多元。关工科技员张玉林协助顺河镇王滩村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促进“国家级蔬菜生态园”的发展。2014年王滩村有贫困户111户240人,到2016年村经济增长率达到32.9%,人均收入(不含务工经济)达到1万多元,全部脱贫。 帮助创建专业合作社,开发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发展规模经营。科技员赵炜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互联网技术,发展绿色农业、智慧农业,使15户农民致富。在她的带领下,2016年,分路口镇江堰村土地流转达到90%,3年经济增长率达10.3%,人均收入1.07万元。村民黄明贵由贫困户到年人均收入1万多元,盖起13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开上轿车,购买了农业机械。 科技员方鸿远在林寨村流转农民土地2.5万亩,带领创建新型经营实体。江店镇林寨村、华祖村经绿色认证的生态农业达1.2万亩,5个村稻田养虾,养泥鳅1926亩,3个“知农”徐德芳和艾启凤、艾启北姐弟分别办“康辉生态农业”1700亩和“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1000亩(规划30000亩)建成稻鱼共生生态农业。目前,江店绿色产业初成规模。 突出技术支撑,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养殖。科技员李宗如引进蔬菜良种技术,带领农民种菜;开展养猪技术培训,全镇70多户贫困户发展养猪致富;着力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三微农业”,农民高大军食用菌培植,初期年收益就达80余万元,还有瓜蒌、中药材、绿色油菜两用种植,增加农民收益。 积极为回乡创业“新农人”“知农”“凤还巢”青年提供技术支撑,引入新理念、新业态,发展乡村产业。科技员刘礼明、邹怀国和青山芮草洼村关工委助力协调、指导,帮助解决土地、技术和项目资金等问题,使芮草洼村“凤还巢”青年创办企业10家,其中3个转产,7家创年产值2.99亿元,年创利润3280万元,600多名村民就业。该村人有一技,民无无业,村无留守,经济发展,村民富裕;一批“新农人”“知农”生根发展;新型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农业生态园、休闲旅游农业不断涌现,像一块块锦绣镶嵌于皖西大地。一批批高规格、高技术、高效益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对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产生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