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骑行
皖西日报
作者:曲赣江
新闻 时间:2021年08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胡晓芹 摄
曲赣江
到了五十龄,渐趋安静,大多时偏于隅守书案,不敢盲动。早先胆大,货车客车轿车拖拉机,二冲程四冲程摩托车三轮摩托车,哪样都玩得溜熟。岁月长河,骑过钢子车,玩得最疯的一次,莫过于几个同学某个节假日,由六安骑往合肥中市小东门。 十七八岁的年龄,懵懂、美好。这一提议竟然唤起两位家在合肥的学妹呼应,几位一人一辆5年以上年限的钢子车,浩浩荡荡,结伴而行。 还算聪明,考虑车况、路程,备了板手、老虎钳、打气筒;看看囊中羞涩,备了干粮(近20个大馍),迎着漫天朝霞,如出笼放飞的鸽子,响着鸽哨,呼啸而行。 临行前,所有钢子车修车点整修无瑕。最初行程轻松、欢快,“快看,路尽头朝霞好美!”“合肥,我们来啦!”学妹呡口笑着,平时,几个男生写稿,校播音室的这两位播报,一两年间比寻常同学之间亲密些。 30多年前的312国道,坑洼颠簸,客车、货车驰过,便扬起一阵巨大的灰尘。“硝烟滚滚唱英雄……”少年不识愁滋味,吐尽扬起灰尘卷入口中硌牙的尘埃,我们唱起《英雄赞歌》,相互打气,“蓬头垢面”意气风发,出行前的整洁容颜、油光水滑的黑发,早已如久蒙尘垢的路侧秋草。 还未骑上官亭水闸,耐不住青春火热激情的钢子车,不是链条脱落,就是螺帽松了哐当作响,只好暂停修整。带来的工具都派上了用场,上链条的上链条,充胎补气的打气,末了,掬捧河水洗漱一番,激情渐消。站在水畔,一个个脸上、头发上挂着水珠,如淋了雨失了意的落汤鸡,两眼茫然。 官亭属于合肥肥西,到了肥西,合肥还会远吗?几个人相互打气,瞥一眼码头边官亭整齐划一的粮仓,重新上路。只是这一次只有“跟上,跟上,别掉队了!”呼唤声,所有人的面色沉重起来,起程时的欢声笑语,荡然无存。 由西向东,终于看见路北一座山影渐渐放大,“小蜀山到了!”众人一片欢呼,徒增无限力气,愈加奋力蹬着钢子车脚踏板,向前。当右前方现出一座巨大山体时,我们知道胜利在望,合肥到了!未及欢呼,稀里哗啦一声,一个学妹歪倒在路边。都无所谓了,这标志着我们已骑行七十公里了。 歇了良久,两腿胯间火烧火燎,痛得钻心。继续启程时,两位学妹楞是几次未能甩腿跨上钢子车,那一刻,终于形象尽无,眼泪飞飙,只好由男生扶着,先跨上车坐好再骑。谁也没敢再中途停车。这时才发现理解有误,大蜀山只是郊区,距离市中心的小东门还有近十公里……天可怜见,素未真正领教生活艰辛的、缺乏锻炼的我们,第一次一天骑行近80公里!狼狈不堪,自豪犹加。一个学妹的父母,既是心痛女儿,又是惊叹,一顿大餐嘉奖。都是肉呢!都是校园食堂吃不着的红烧肉、中菜市特有的香酥麻油鸭、筷子长的炖鲫鱼……美啊,全是当时寻常家庭年节才有的美味佳肴,似乎跑了六、七个小时,只为这一口美食,爽! 仅仅一夜休息,第二天一早聚一起时,一个个满血复活,精神抖擞!那时年轻,真好。打铁趁热,几人迅速形成合议:趁这股劲,抓紧返校。又是80公里!不同于头一天一心赶路,心里有了数,返程的路多了浏览沿途风景的惬意。于是,沿途废弃的单孔桥,轻盈的流水,草丛中悠然自得的芦花鸡、离路不远的茅檐矮屋……迎着朝霞满天出征,追着半边天火烧云暮归,成为青春记忆里抹不去的画面,永远定格在青葱岁月里…… 工作后探家,经常往返那条312国道,见证了道路越变越整洁,从四处扬尘到绿化带葱绿滴翠,路两侧低矮房舍渐渐变成高楼林立,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一切恍若昨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