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奋斗
皖西日报
作者:霍亚琴
新闻 时间:2021年08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霍亚琴
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就是一部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历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改善人民生活和保障人民幸福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在长期谋划与阶段发展、历史赓续与现实创新中不断深化。美好生活既体现了群众史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话语,也彰显了初心使命的价值情怀。美好生活的建设不仅是党对人民期盼的积极回应,同时也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要求。 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逻辑依据: 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马克思通过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问题,揭示了无产阶级生活疾苦的根本原因。他指出要想改善现实问题,就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实现制度性变革。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美好生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积淀,在团结带领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群众史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国的土地政策嬗变、扶贫工作推进等等工作无不彰显着这一历史遵循。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的切实要求同频共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中国共产党还对群众史观进行创造性运用,提出“人民是阅卷人”的评价标准,以强化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从人民群众身上获取工作动力与活力,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与评判。 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实践基础: 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回望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把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改造成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嬗变与现实经验不断总结本土化的发展道路,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恪守初心使命的汗水与努力付诸于百年伟大实践。在这百年实践中始终坚持着改善人民生活境遇和实现人民幸福的价值追求,始终带领人民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沿着正确方向而不懈奋斗。究其根本,就在于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将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视为己任。党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将人民群众作为享受美好生活的主体,以实际行动来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让人民生活更舒适、更有尊严。 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价值导向: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建党初期,我们党就将消灭剥削、消除贫困作为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到了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好生活需要首先是以“美好”为前提要素,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期许与愿景。相比上一阶段人们渴望富足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新时代人民有了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是以量为前提对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其次,美好生活需要是体现了“生活”的需要,要求生活本位,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打破了过去物化发展的逻辑。最后,美好生活需要归根结底是一种需要,将个体与社会需要统一,不仅满足人对于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注重民生建设。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导向。破除发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始终将人民的要求和呼声作为执政为民的行动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精神血脉化为自觉行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新蓝图提供制度保障、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目标定位: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美好生活道路的价值导向与未来指引。具体言之,一方面,美好生活的建设主体是人民,其建设成果应当由人民来共享,这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逻辑必然。另一方面,实现个体美好生活为创造集体美好生活提供内在驱动力,而实现集体美好生活为创造个体美好生活提供基本前提。纵观我们党的百年征程,从“打土豪、分田地”到“脱贫困、奔小康”,我们党始终致力于解决人民贫困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制度,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一过程中,不变的是我们党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前进的为民情怀,坚持凝聚个体共识以形成集体共识,以集体共识来激发建设动力和潜力,始终为建设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回眸百年美好生活奋斗史,中国共产党谱写了美好生活建设的中国样本,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生活道路。在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迈进! (作者系中共六安市委党校教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