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专 栏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8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杨国红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论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立党立国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基因与独特的精神标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在吸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得到丰富发展,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感召力,又可使中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审视和指导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具民族性和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因素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虽分属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但两者在社会理想、价值追求、道德意蕴等方面均有相通相契之处。如中华文化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华文化追求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华文化“否极泰来”“物无孤立之理”的朴素辩证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和普遍联系观点,中华文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的“知行合一”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色,中华文化中“惟人,万物之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本主义,中华文化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的最高人生理想等,皆有契合。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忠诚的信奉者和实践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与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之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正是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过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过程。”可见,守正创新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不二法门。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这是长期奋斗历程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龙衮九章,但挈一领。”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的任务更加凸显。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用其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才能确保中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行。
  马克思主义虽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真理,但绝不是刻板教条,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发展创新。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思想武器与精神指引,并不断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坚守中华文化根基,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而产生的“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其目的不仅旨在击垮我们对中华文化价值认同,且企图对国人价值观进行重新架构,以彻底瓦解我们民族文化根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非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本民族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质就是用中华文化去武装、去滋养马克思主义,使其具有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且历久弥新,是由其兼容并包、整合创新的精神特质所决定。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而来,无论是佛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在与中华文化融合中不断民族化、本土化。所以,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必须吸纳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科学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现代化转型,才能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实现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具有时代性,从而增强其影响力与感召力,为实现民族复兴,再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系中共六安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