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东石笋副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虚空的山村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8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坦军

  老家的山并不大,海拔不过一百多米。村庄四周都是山,只有两条小路沿着山凹通向山外。村庄也不大,五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人们都叫村庄为“老屋”,大概是因为村子里那栋几十间连在一起的徽派建筑缘故吧。
  虽然工作比较忙,我必须经常回老家看看仍住在那里的父母,老人在山村生活习惯了,就是不愿搬出来,只能依着他们,好在两位老人身体无大病,不仅生活自理,还在水塘边种些蔬菜,母亲经常把我的后备箱塞满青菜……
  山村很美,不用取舍,不管从哪个角度拍摄,都是一幅绝美的山居图。
  四面的山峦,全是郁郁葱葱的植被。八、九十年代回村时,山上没有这么多树,山路也是清晰的,每次回去,我都要在后山沿着山脊绕一圈,站在山顶,眺望远方的集镇和天边的水库。现在已上不了山了,山路早已被茂密的树木和荆棘封住了,听说山林中常有野猪和獐子出入。植被这么好,主要是村民们已不再砍柴烧火了。山脚下的水田也都荒芜了,长满了杂草,我经常为这田地抛荒感叹,常常幻想着这些梯田里盛开着黄灿灿的油菜花,摇曳着金晃晃的稻穗……
  村庄座落在山间的一小块盆地上,几十栋房子座北朝南依山而建,多是二层小楼,白墙红瓦,掩映在绿树丛中。村南角是两口池塘,清澈见底,平静的水面倒影着楼房树木。水泥路弯弯曲曲通向每一户人家,论这条件,城里的任何一个小区也比不上,陶渊明的桃花源里也比不上,惹得我经常有退休后回来养老的冲动……
  回村时,我习惯了在村里转一圈,挨家挨户看看。父亲叮嘱我,一定要装包香烟散散。早先时,两包烟也不够散,渐渐地,一包烟也散不完了。大多数房屋都上了锁,门前屋后杂草很多,显然没人住,只有十几户有人在家,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前些年还有些妇女带孩子在家,现在小孩都去镇上和县城上学了,女人们便跟着去陪读了。改革开放后,村里的青壮年都出远门打工,有做瓦匠的,有做漆匠的,有的当上小老板,勤劳的村民们不惜力气,大把大把的钞票挣了不少,挣钱后就把家里的老房子换成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小楼。然而,楼盖好了,村里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只有春节那几天家家开门户户亮灯,平日里只有十几位老人在村里出入。望着这些漂亮而没人住的楼房,我的心里空落落的,过去的山村是多么热闹啊……
  清晨,家家屋顶上的烟囱冒着缕缕青烟,池塘边回响着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孩子们赶着鸡鸭追逐着,老人们挎着竹篮在菜园里忙碌着……
  当孩子们背着书包排着队上学时,出工的哨声也响起了,大人们扛着工具到打谷场,队长略作分工,田野里便是村民们忙碌穿梭的身影,响彻悠长的山歌号子……
  傍晚,家家户户门前空地上,摆放着凉竹床,小桌椅,大人们坐在竹床或桌椅前吃饭,孩子们在开心地玩着跳房子或老鹰抓小鸡游戏。冬天时候,全村人围坐在房子大的人家,听说书人讲“隋唐英雄传”……
  如今,山村变美了,村民变富了,但山村缺少了生气,清晨的炊烟不见了,池塘边的捣衣声消失了,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不见了,荡漾在田野里的欢声笑语不见了。夏天的树荫下没有纳凉的人们,秋天的打谷场没有石滚的吱呀声,冬日的夜晚,听不见那激越的鼓声和悠雅的胡琴声……山村变得宁静了,宁静得让我不敢喘息,不敢思考,不忍寻问,不忍直视……
  外出打工的村民们还会回来吗?在外上学的孩子们还会回来吗?荒芜的田地还会开满油菜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