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艺影留踪·书与人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一首七绝诗的英文试译

——韦丛芜困厄中的小故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鲁迅先生1925年在北京领导成立的进步文学团体《未名社》,六位成员中,韦丛芜20岁,最年轻。未名社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首期就出版了他弱冠之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新诗《君山》。鲁迅特请书画名家林风眠画封面,司徒乔插画十幅。君山出版后,先生赞许地叫他“诗人”、“小弟弟”。丛芜19岁又拿起译笔,翻译俄国陀斯托耶夫斯基的《穷人》。鲁迅欣喜地为之写了推介文章《小引》,说“中国的知道陀斯托耶夫斯基将近十年了,他的姓已听得耳熟,但作品的译本却未见......这回丛芜才将他最初的作品,最初介绍到中国来,我觉得似乎很弥补了些缺憾......”先生还对韦丛芜说过,“希望你今后能把陀氏的全集译完。”(丛芜在坎坷中终生完成了先生的嘱托,这是后话了)。
  命途舛驳,一生跌宕的韦丛芜,晚年仍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这一点从他“文革”期间给我的一些函件中屡屡流露。比如有一封信中说:最近我看到了《毛主席诗词》英译本和《中国建设》英文版第七期上介绍此书的文字,说在党的领导下,走群众路线开门搞翻译,注意中外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并与北京、上海等十二所大学外语系和语文系的老中青教师及工农兵学员讨论修改。这些最后定稿的译品,我看了之后,觉得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题庐山仙人洞照的译诗就是一例。现在的英译诗,若译成中文,大意是这样:
  在黄昏的渐增的阴影中立着一些劲松
  乱云扫过,迅速而平静
  大自然在仙人洞方面成绩空前
  在一些险峰上寓有变化无穷的美人
  我觉得这四句诗译得各句互不相关,似觉不妥。我不知道译者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我认为,劲松,是有象征意义的,或是无产阶级的总体,或是作为这一总体代表的某一同志。依我的理解,我想把这首诗这样翻译:
  In the thickening haze of dusk
  I look at the sturdy pine
  Showing easiness in spite of the
  Riotous clouds sweeping past
  The fairy cave here is creared
  By nature
  And such boundless beauty round
  This perilours peak
  芜叔在信中说:“希望你把我的意见转达给《人民日报》你熟悉的袁鹰或姜德明同志,请他们文艺部研究一下,是否可以转给有关部门参考。我还可以为人民做点事情,比如在校对译品方面,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也无论已出版或是未出版的样品……”
  1978年12月,浙江省政协为韦丛芜安排到杭州丝绸学院教英语。这对一位穷困潦倒、失业二十年的老人来说,当然是大大喜讯。但已过古稀的韦丛芜,他梦寐以求的再为人民工作的愿望已无力达到。1978年12月19日夜,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溘然与世长辞了。1980年1月31日,上海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复查,终于撤销了过去对韦丛芜的错误判决,正式宣告他无罪,并清除影响。此后,上海、杭州两地出版社再版了他的译著《罪与罚》和《巨人》,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选集。至此,不禁令人慨叹:历史,道是无情却有情。它证实了1960年韦丛芜被寃判的那一天自己的宣告:“历史将宣告我无罪!”遗憾的是,这些,老人自己都不及见了。
  “文章满纸书生累”(邓拓诗句),韦丛芜赍憾辞世,而今夫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