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艺影留踪·书与人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读《从“芍陂”到“淠史杭”——皖西水利史研究》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冯立忠

  皖西学院皖西文化艺术中心老师关传友新著《从“芍陂”到“淠史杭”——皖西水利史研究》一书,近日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细读这本书,我发现它不仅弥补了皖西区域史和水利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丰富了中国水利史研究的内容。为相关学者进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叙事文本和比较对象。
  中国自古是以农立国的国度,长期以往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注重治理水患、消除旱灾,以确保农业生产和国家安全。因此,西方汉学家有“水利国家”之称。
  皖西通常是安徽省西部的泛称,地处淮河流域的中游地区,境内河流密布,水系发达,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农业区,位于江淮农业区的西部区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地水利系统就开始得以开发,先后创建了芍陂、七门堰、水门塘、蔡城塘等较为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从而形成为当时著名的江淮经济区。特别是芍陂灌溉工程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另外是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水利灌溉工程之一,至今仍能发挥灌溉效益。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皖西地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水利事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皖西地区大力开展治理淮河行动,在境内大别山区兴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白莲岩等大型水库,皖西人民巧借治淮成果,从而创建了新中国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淠史杭工程,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在皖西、皖中江淮分水岭的岗丘地带呈现了“水在岭上流,船在岗上走”的奇特景观,堪称世界水利建设历史上绚丽夺目的明珠。
  因此,开展对皖西地区水利史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了中国水利史和区域史研究的内容。长期以来,相关学者多从自身的研究兴趣和视角,对皖西区域史研究的成果很少,水利史研究基本空白,至今未有专门的研究著作面世。
  本书的作者是皖西学院皖西文化艺术中心关传友老师。他主要是从水利史和水利社会史的研究视角,对皖西地区水利史进行实证研究。
  全书主要分为七章内容和附录,主要介绍本书的选题缘起,梳理回顾本区域水利史研宄的相关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问题意识、研究思路。讨论皖西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主要粗线条讨论了皖西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变化、水资源、土壤和森林植被和历史上本地区人口变化情况,并考察了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所取得的历史成就,简述了本区域历史上的水害灾害情况及其社会危害。
  关传友通过对皖西地区水利建设发展历史过程的长时段考察,分析本区域从“芍陂”至“淠史杭”水利工程修治的特点,总结历代在治水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探究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利纠纷类型、原因以及解决机制,探析水利管理过程中建立的管理制度及规约,考述著名古水利工程的发展演变历程,探讨皖西著名湖泊的生态变迁。
  总之,这本著作,既有宏观研究,也有个案探讨。以此展示皖西地区水利建设的历史风貌。附录主要是涉及皖西地区水利的碑刻、规约、告示、文牍、诗赋、文论等内容资料,是研究地方水利史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