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通网 铺就腾飞路
本报记者 程传军
皖西日报
作者:朱江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2007年11月28日,合肥至六安至叶集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合肥到六安的车程距离拉近为56公里。 朱江 摄 一条条高速公路在红土地上延伸,一列列动车高铁在大别山脉上疾速飞奔,一艘艘货轮在淮河黄金水道乘风破浪航行,一辆辆满载货物的汽车在城乡驰骋,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拉近了六安与外地的距离。 面对六安优越的交通环境,前来六安投资兴业的北京商人陈久彬兴奋地说:“六安作为融入对接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之一,我们之所以把投资项目落户到老区六安,最看中的就是这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 六安沐浴着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春风,按照“编织立体交通网、建设发展跨越路”的宏伟目标,公路、铁路、水运等立体交通加速形成,多条铁路横穿大别山脉,干线公路四通八达,农村公路连接城乡,内河航运通江达海,道路运输强势发展,航空站场近在咫尺,立体交通正成为支撑和拉动六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全境迈向“高铁时代” 2010年以来,六安铁路发展进入到一个加速建设期,铁路从疏到密,时速由慢到快,境内较为稠密的铁路网使六安到南京、上海、武汉、广州、北京等大都市的距离更近了,六安随之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动车组”和“高铁路”。 “高铁时代”,速度改变生活。2013年7月1日上午,首趟由六安发往北京的G266次高铁,缓缓驶出了六安站,驶往首都北京。看着铁路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市民蔡运峰激动地说:“现在高铁直通北京城,我们与全国各地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六安到北京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六安与京津冀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密切了六安与首都经济圈的联系,扩大了六安对外经济、商务、信息等交流,加快了大别山区丰富的生态、旅游、农产品、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开发和利用。 我市于1994年进入铁路时代,于2009年跨入动车时代。经过近年来快速发展,铁路从屈指可数到纵横交叉,旅客由门可罗雀到熙熙攘攘,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356公里,旅客年发送量近500万人次,日最高客发量突破3万人次。境内既有金寨站、舒城东站2座高铁站,六安站、霍邱站、叶集站、舒城站4座客货运站。实现了东达长三角、西至成渝都市群、北连京津冀、南接珠三角等地区中心城市。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994年,合九铁路建成运营标志着我市铁路史零的突破。该项目是联系华东、中南地区的路网干线铁路,国铁Ⅰ级,单线非电气化铁路,设计速度120km/h。北起安徽省合肥市,南至江西省九江市,连接安徽、湖北、江西三省,途经我市舒城县杭埠镇设舒城站,境内里程8公里。 2009年4月,合武铁路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市跨入高铁时代。该项目是沪渝蓉铁路重要组成部分,客货共线国铁I级铁路(目前仅开通客运),双线电气化,设计速度250km/h。东起合肥市,西至武汉市,途经我市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金寨县,新设金寨站,境内里程约140公里。 2013年7月1日,从六安火车站驶发的首列“高铁”,直达首都北京。2013年12月28日,历时近5年建设的阜六铁路试行通车……合武高铁、合安高铁,宁西、阜六、合九铁路穿境而过。截至2020年底,铁路总里程约356公里。 铁路加速发展,配套不断完善。2018年8月,六安火车站完成改造,标志着六安铁路进入高质量新发展阶段。站房面积由原来的4350平方米扩大至2万平方米,最大聚集人数达3000人,站房整体设计采用汉风装饰风格,运用坡顶、阙楼、浮雕等古典元素,与现代建筑工艺相结合,既流畅又不失古朴之美,成为六安一张亮丽城市名片。 2020年12月,六安至安庆铁路先行段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市即将进入铁路“县县通”时代。该项目为规划的六景铁路重要组成部分,设计速度250km/h,北起六安站合武场,南至安庆市新安庆西站,途经我市裕安区、霍山县,新设霍山站,境内里程约66公里。 大道如虹通衢八方 摊开六安交通运输图,一张气势恢弘、五彩纷呈的交通大网,在皖西大地加速编织。近年来,六安不断加强公路路网建设,真正把小山村和大世界连接起来。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关系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对加快老区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起着决定性作用。交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作用愈加明显,如今,一条条路网投入运营,让一座座绿水青山变成了加快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让城市更为繁华,让外界不再遥远,使农业更繁荣、乡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足。 细雨笼罩下的裕安区西河口乡龙门冲村,一片宁静安详。远处的山峰萦绕在雾气中,茂林翠竹,小桥流水,若隐若现,缥缈如仙境。一辆辆汽车环村而过,给山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村民吴义法夫妻俩开着车,穿过门前平坦整洁的沥青路,欢快地向集市方向驶去,15分钟就来到农贸交易市场,半个小时就把前几天从山上采摘的板栗销售一空。如今,随着家乡的公路纵横延伸,交通出行大大方便,游客变多了,物流发达了,给家乡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 山村道路改善后,一条条柏油公路连通四方,与自然村庄、茶谷通道形成了循环路。交通的发达,还催生了一批现代新型业态,电商网点、现代物流、茶谷驿站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多条山区公路建成通车后,不仅让农副产品走出大山,还把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带进了深山老区,让山区群众享受到现代交通带来的便捷与实惠,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全市公路建设日新月异、内通外联量质双箭齐发。202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为25087公里,位列全省第一,较“十二五”末新增里程502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62.4公里/百平方公里、51.86公里/万人,较“十二五”末分别增加32.6公里/百平方公里、17.31公里/万人。按照行政等级来看,国道由3条增加至7条,里程由308公里增加至809公里,省道由9条增加至26条,里程由741公里增加至1691.5公里,国省道里程共增加1451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增加约500公里,占比达59.7%。县道由2543公里增加至4191.4公里,乡道由3964公里调整为2961.1公里、村道由12082公里增加至15074.7公里。从技术等级分布来看,高速公路360公里,一级公路571.5公里,二级公路1226.3公里,三级公路1901.5公里,四级公路21028公里。 农村公路面貌焕然一新,交通先行助力乡村振兴。建成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扩面延伸工程16456公里,其中:畅通工程8816公里,完成投资46亿元;建成“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工程7640公里,完成投资约40亿元。舒城县荣获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金寨县、霍山县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有六个。舒城县、叶集区、金寨县被评为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乡镇通三级以上硬化路100%,建制村通路面宽度为4.5米以上水泥路100%,20户以上的较大自然村通水泥路100%,乡镇通公交100%。 公共交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域公交网络体系建设的“六安经验”全国推广。2020年,全市共开通公交线路395条,其中城乡公交线路322条。投入公交运营车辆2665辆,其中城乡公交1491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4%以上。全市已有7个县区、130个乡镇、1529个村通公交车。2017年,舒城县被确定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2018年9月,舒城县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19年,舒城县“一元公交”被交通运输部编入《全国农村客运发展典型案例集》,在全国进行推广。六安市、舒城县成功创建“安徽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7.5%,公交专用道比率10.44%,建成并投入使用172座公交站亭和145个电子站牌。 此外,六安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水上交通稳步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航道22条,航道里程824.6公里,其中二级航道22.8公里,三级航道78.08公里。有8个货运码头、4个旅游码头,共18个生产泊位。初步形成以淮河、丰乐河、杭埠河为主骨架,淠淮航道、淠河航道、沣河航道、汲河航道等货运航道,佛子岭、磨子潭、梅山、响洪甸水库库区旅游航道为补充的干支相接的航道网络,六安“黄金水道”的作用已日益显现。 六安经济的腾飞,交通就是起飞的跑道。立体交通为六安开辟加速崛起的“快速通道”,直接保障六安经济驶入“高速路”。 风景如画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 秦锐 摄
|